您的位置:首页
自考新闻
正文
字体:

整理自考教育管理专业中外教育管理史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7月27日

内容导读:

  35. 终生化教育?

  以往的教育大都是阶段性的。人的一生一半为学习,一半为劳动

  1.学习、教育不能再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而应当是终生的、连续的

  2.从终生的观点出发,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序曲,教人学会学习,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学生在校的逗留时间要缩短;从终生的观点出发,任何人都不会存在绝对的失败,现存的统一的终结性的考试使大多数学生成为失败者;更为重要的是,终生教育要求教育重新认识“人”,并以个人的连续的、完满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组织原则

  36. 教育的民主化?

  在西方教育民主化历程中,“教育民主化”的含义在不断丰富、深刻。教育民主化的最基本的内涵是“教育机会均等”,它经历了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质量均等、学前教育及校外教育机会均等、学校选择权均等、个人教育经费均等、教育内容不代表任何阶级利益等过程。教育民主化的另一个基本观念是儿童观:儿童观也经历了儿童是家庭的财产、儿童是国家的财产、儿童属于他自己的认识过程。教育民主化还体现在教育管理的具体放权和参与者的不断增多上,经历了政府、地区、校长、教师参与、学生参与、家长参与的权利不断下放

  论述题:

  一、汉代宏观教育管理措施在中国教育上的意义?

  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

  汉代统治者为了选拔贤才,提高各级官吏素质,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是察举制度

  (1)察举制创立。汉代选拔人才始于汉高祖十一年二月,高祖下诏求贤,要求郡守劝勉贤士应诏,并书其行状、仪容、年纪等

  (2)察举制实施。

  察举科目可分为两类:

  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常科。另一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常科包括孝廉、秀才。特科主要有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等。

  贤良方方正:察举博学通经、明达政务者。

  明经:察举通晓儒经的人才。

  童子:选拔12——17岁之间的“博通经典”者,旨在发掘天才儿童

  (3)察举制教育管理功能。

  察举制推行400余年不仅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而且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

  其次,统一了教育的目标。察举制的实行,调动了世人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把读书人引向功名利禄的角逐之途。

  再次,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察举制从所设科目到选拔人才的具体标准,均体现“独尊儒术”的要求。

  2.规范经学内容。

  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后,儒家经典就成为法定的教学内容

  (1)统一经学标准。

  汉后经学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历代统治者也都十分重视儒经注释的统一工作

  (2)刊刻石经。

  西汉的书写材料仍以简牍、丝帛为主,东汉才开始比较普遍地使用纸。熹平石经,为学校及自学者提供了标准、规范了教科书

  (3)规定严守师法、家法。

  有了统一、标准的教科书,也难保在师徒相传中不“走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代统治者规定传授经学必须严格遵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师法、家法的规定,加强了对经学的规范和管理,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却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