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自考新闻
正文
字体:

自考中文《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笔记-宋代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8年7月2日

内容导读:

荔枝叹

○苏轼,此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明确的针对性,体现了苏轼同情人民、勇于批判时政的进步思想。它尖锐指出统治阶级的开颜一笑,往往是建筑在人民“颠坑仆欲、惊尘溅血”之上的。用“君不见”转入现实批判,点名揭露当今权臣进贡茶叶和牡丹两事,从讽古变成刺今,表现了无私无畏的批判精神。

○结构特点:布局开拓,笔势腾挪,六十二句扣“荔枝”上,次四句扣在“叹”上,而“君不见”一段,百感交集。决不“就题还题”,代表了苏轼诗讲究才学和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这些散句和议论加强了该诗的表现力。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

○苏轼,全诗通过怀渑池、感离别的描写和议论,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动荡先常的感慨,其中也蕴涵着诗人独有的乐观洒脱的精神。

○以议论入诗,概括深刻,意象新颖。从“雪泥”引发,变实景为虚拟,从而创造出“雪泥鸿爪”的典型意象。“飞鸿”不是具体的“物”而是表达诗人某种情感、理念的一个象征物。它是在“议论”的氛围中实现的高度概括的意象,是一个“抽象的形象”。实际上是诗人无数次人生体验的艺术表达,是诗人对人生漂泊不定感受的哲理性的升华和概括。

江城子

○苏轼,将悼亡内容写入词中苏轼为首创。

○倾吐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情思念,表现了作者与亡妻感情之笃厚,也寄寓了作者宦海浮沉的人生感慨。

○艺术表现特点:想象丰富,结构簇复曲折。作者在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中驰骋想象,把过去与未来、梦境与现实、生者与死者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回环往复,曲折有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真挚深婉的情感历程。

水调歌头

○苏轼,表现了作者由超脱尘世的思想转化为向往与追求人间美好生活的过程。“但愿人才久,千里共婵娟”充分显示出诗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和阔大,作者从个人的感情之中超脱出来,把一已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放在时、空、人生这一大的范畴中进行思考。

○写月亮形象想象丰富:“明月几时有”写月之初生,“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乃月之宫殿,“起舞弄清影”乃月之影,“转朱阁”乃月之行,“阴晴圆缺”乃月之变,“何事长向别时圆”乃月之情,“婵娟”乃月之形,月成为一个有寒暖流、有感情、有生命的艺术形象。

○写作者情感曲折委婉:写作者因不满现实而神往天上生活,是第一次转折;写他由神往天上生活转而留恋人间,是第二次转折;写作者因月圆人不圆而产生的怨月情绪,是第三次转折;最后写作者因感悟到“悲欢离合”与“阴晴圆缺”自古“难全”,对月亮同情与原谅,把人与月、古与今自然地融为一体,达到了人月同其命运的境界,这是再一次转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被贬黄州,曾两游赤壁,时年47岁,他深感年岁渐老,功名事业未成,宦海风波不断,遂借周瑜在赤壁之战建立大功的往事以抒发自己的怀抱,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沉郁低徊不失旷达豪爽的情调,最后跳出后的自慰:人生如梦,不论得失,且把千古兴亡之慨、早生华发之悲抛开,举杯以祭江心的一轮明月。

○艺术表现特点:①善于以精练的语言、多变的手法塑造历史人物,侧面初托、正面描写、反面烘托多种手法,把周瑜这个叱咤风去的历史英雄形象写得光彩照人。②以酣畅的笔墨,创造出一种恢弘峥嵘的意境。“大江东去”建立博大、开阔的空间意象。“千古风流人物”带出时间的长远,空间的长江水变成了时间的洪流,冲刷“故垒西边”的历史,拍打着“乱石穿空”的岩岸,映现出“雄姿英发”的身影,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小说家认为王氏女、温氏女而作,索隐派认为是政治讽喻词,“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

○格调清空,意境高远。上片写孤鸿所处之环境,下片写孤鸿之情态,幽景、幽人、幽思、幽情,构成一个幽远高妙的境界。

赤壁赋

○苏轼,此篇为文赋。

○为苏轼在黄冈贬所所做,心境无限苦闷,诸多感慨。然作者不仅能“入乎其内”地深税感受到人类玩法逃避的忧患意识,同时也能“出乎其外”地深刻领悟到“物与我皆无尽”、“造物者无尽藏”的宇宙人生哲理。苏轼用二元的“变与不变”之我,战胜了一味“人生如寄”之我,这虽带有浓厚的老庄色彩,但这种在贬谪逆境中的旷达精神还是积极健康的。

○结构行文随作者感情、思想的变化而巧妙展开:第一段因写“乐”,故结合题意采用情景交融法,以自在潇洒、清丽动人的文笔,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江夜月图。从从舷歌声止、洞箫声起,触景生情,文情顿时发生由乐变悲的变化,而文笔也由写景转入抒情,其间悲喜交织,忧乐相寓。第三段的“自我解脱”因要依赖于哲学上的探讨和调整,所以文笔自然转为结合着水月形象的言理,尾声“相与枕藉”表现出真正的超然之乐的境界。

○骈散结合:适当运用对偶句式和押韵、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等赋体文章的基本特点。在文中引进了行云流水的散文笔调和优美如画的诗歌意境,使文章既有对偶声律的“赋”体之美感,也有情景交融的“诗境”之美,又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感;既有寓情于物的写景,又有如泣如诉的抒情,更有议论风发的说理。

留侯论

○苏轼,应科考所做。留侯:张良张子房。

○史识:苏轼一反前人之论,从历史、人事的角度加以解决,认为:老人非神非怪,而是秦世之“隐君子”,“且其意不在书”,而是“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这是一篇史论。文意以“能忍不能忍”为全篇骨干,灵活地运用史料,议论纵横跌宕,苦断若续,变幻不羁。首段确立能篇主脑,继而,“不能忍则胜”是反面论证。“忍则胜”是正面论证。最后“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汉胜之,文章收束自然。

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号涪翁,苏门四学士之一,为江西派宗师。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传世。

○创伤主张与特色:他的诗歌理论上有独到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主张,其重要手段乃在于“占铁成金”、“夺胎换骨”。作诗重视诗法,不乏瘦硬新奇、气象森严,以才学见长的优秀作品。可是过于强调步趋古人,搜寻旧典,这就自然地走上艰涩拗折、佶屈聱牙的道路。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皆受知于苏轼,史称苏门四学士。

○描写了登快阁时所见的清秋江山的壮美,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归隐湖山的雅志。

○灵活用典,化故为新:“痴儿”句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快阁东西倚晚晴”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句,却有出奇之妙。“落木千山天远大”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之句,“澄江一道月分明”用谢月兆“澄江静如练”句,熔造新的境界。“青眼聊因美酒横”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生动地表现出来。全诗无一句无来处,自然界自铸新意,了无痕迹。

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

○黄庭坚,通过寄书不达、回忆相聚、赞友清廉、念友不遇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赞赏和惋情之情。

○善用典故,化故为新。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两句无一动词,全靠场景的跳跃转换来生发感情;亦无一奇语,全靠诗人的巧妙剪接来创造意境。桃李、春风、一杯酒的组合给人以丰富的相象。“江湖”二字让人透过朦胧的灯光看到诗人辗转飘泊、羁旅客乡的身影。“一杯酒”与“十年灯”是少与多的对照,相聚何其短促,飘泊何其漫长。“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则是“乐景”与“哀景”的反衬,从而起到了“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