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自考新闻
正文
字体:

自考中文《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笔记-宋代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8年7月2日

内容导读:

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陆游,借一位守边战士的口气,痛斥南宋统治集团推行妥协投降的和戎政策所造成的严惩后果,表现士兵报国无路、长期戍边的悲愤和中原人民盼望恢复的急切心情。

○言简意赅,感情饱满,层次丰富:(前四句为一层,对苟和偷安、文恬武嬉的南宋政权深表不满;中四句为一层,对爱国志士“报国欲死无战场”的内心痛苦作了深刻揭示;末四句为一层,对长期丧国、遗民失主的局面发出悲愤的感慨。)全诗涉及到权贵、将军、壮士、遗民等各阶层人物,反映的社会面极为广阔;从表现方式上看,既有对现实的概述,也有由此而产生的深沉抒情及深刻议论。层次分明,在极少的篇幅内包孕了丰富的内容和情感。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陆游,时年诗人62岁,罢职归乡已五年余,壮志未酬,恢复无望,岁月蹉跎,诗人积愤难平,奋笔而作。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回顾,刻画了一位怀才不遇而又不忘报国的爱国者形象,抒发了诗人与国家休与共的豪情壮志和报国无门的深沉愤慨。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具体生活场景的回味,使得全诗的议论感慨不致落空,诗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高超的语言技巧,用三组名词对称排列,将珍忆的场景给以蒙太奇式的组合,成为一组具有高度

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

○陆游,时年62岁,在仕途上几经进退,饱谙世情,对南宋朝廷的面目有清醒的认识,深感壮志难酬。诗中虽描写了当时的闲活生活,但主要的情调是对世态及仕途的鄙薄与厌倦。

○文笔流转,语清句丽:“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清新流畅,委婉多致。从写景角度看,“小楼”、“深巷”,极写江南教会之幽美,诗意盎然。从写情角度看, “一夜听春雨”,可以想见诗人在一个春雨之夜浮想联翩、竟夜难眠的情景:“明朝卖杏花”,可以想见诗人为杏花春雨江南而深深感动、而童心未泯的心境。

钗头凤

○陆游,此词反映了一幕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的爱情悲剧,表现了诗人因爱情遭到破坏而产生的痛苦、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景以衬人,声与情谐:以“满城春色宫墙柳”的美好景色来衬托“红酥手”的娇美形象,下片以“桃花落,闲池阁”的荒凉景色来衬托“人空瘦”的形象,强烈的今昔之感就在这人景相衬的对比描写中表现出来。在练字用韵上,“东风”下遽出一“恶”字,顿感天地变色,此一入声字,直贯“索”、“错”至上片歇拍,令人闻之酸鼻。“错错错”是说错已铸成,此生难再,然非我自身之错也:“莫莫莫”是说寸心可忍,抱憾终生,然毕竟怀此一念而不自悔改也。

卜算子。咏梅

○陆游,此词是咏物言志之作。

○诗人通过歌咏梅花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自己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坚强不屈的高尚情操。梅花的遭遇和品质就是诗人民族气节的写照。

○比兴寄托,体物传神:没一笔落在对物象形态的具体描写上,而是笔笔写其内在精神:自甘寂寞,独自承受着风雨的袭击;不屑与凡花为伍,不屑于卖弄风资,只愿保持自己幽香的本色,即使成泥作尘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寂寞、愁、无意、苦急”,本来不是无知的花木所能感受得到或能做到的,诗人赋予梅花以人的感情色彩,以花喻人,花即人,人即花,诗人的孤高之意已现。

后催租行(老父田荒秋雨里)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所作爱国诗篇和关怀人民疾苦的伤口有较高成就,田园诗则独创一格,自然清巧,富有民歌风味,有《石湖词》、《石湖居士诗集》传世。

○南宋四大家:范成大、尤袤、杨万里、陆游。

○揭示了农民在灾荒之年无力缴纳租税、受到官府残酷压榨、不得不卖衣鬻女的悲惨命运。

○以一个老农的口吻来展开,从正面揭露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末二句以十分平静的口吻道极惨痛之事实,苦涩的幽默中饱含了辛酸的眼泪。

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

○范成大使金途中,每到一处,每遇一事,有所感慨随即写下。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深情,对历史上卫国抗敌英雄的景仰,对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导致亡国的谴责,而且还反映了沦陷区中原父老渴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焦急心情及诗人的无限悲愤与感慨。

○艺术特点:感情真切深沉,场面描写生动感人,语言朴实自然,选择典型环境:北宋汴京州桥,描写中原父老在此等候南宋皇帝的到来。“真有”二字表现出中原父老既迫切希望,又将信将疑的神情。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范成大,为组诗,五组六十首。

○内容和风格:组诗描绘了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反映了农民的劳动生活,以及受地主和官府剥削的悲惨命运,反映现实深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诗写得明快秀丽,清新轻巧,富有民歌的风味。

○此诗描写田园生活的特点:农庄儿女都是干活的行家,他们热爱劳动的品质,从事耕织的熟练技能,潜移默化于童孙之中。诗人根据自己的亲切观感,把农村劳动生活描写得鲜活有趣,富有泥土的气息,全诗俨然一幅男耕女织、童孙学种的田园牧歌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词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揭露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笔势纵横,气魄雄伟,形成豪放激昂的风格,善用典,喜议论,多比兴,常用散文句子入词,善将精美的文学语言与口玉器相结合。有《稼轩词》传世。

○时年作者已南归十二年,一向不受重用,无所建树,现又任闲散之职,内心愤慨。在赏心亭上凭吊大好河山,不禁悲愤交集,上片抒发了山河沦落的感伤、壮志难酬的激愤以及无人理解的苦闷与孤寂和自己抑郁的情怀,下片抒发了自己抑郁的情怀和失意的悲痛。

○抒情主人公形象:此词将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层次分明地结合起来,并通过用典层层深入地提示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塑了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主人公“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多么悲哀的孤独。由环境渲染到动作描写,由直抒胸臆到曲折用典,把抒情主人公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淳尽致,把一个豪迈却又孤独的艺术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比兴寄托之作。

○上片由惜春起兴,以残春风雨、落红飞絮来象征南宋国势的萧条零落。下片宣泄自己遭谗被谤,一腔爱国深情无可倾诉的悲愤的苦闷。其中既有个人年华流逝、遭人排挤、怀才不遇之感慨,更有对朝廷无能、国家前途暗淡、命运难卜的深切忧虑。

○比兴寄托的手法:在伤春、宫怨的形式下,表达了作者深沉细腻的忧国之情。借主人公的伤春之情引出对君王的哀怨之情,由美人之喻扩展为一个完整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通过惜春、劝春、怨春的过程,描绘出惜春人恋春而又怨春的感情特征,作者的伤春之情既切合贼中美人的命运,也暗喻着自己的被闲置的遭遇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此词是一首咏节序之作。

○通过在“灯火阑珊处”那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不逐众流、孤高拔俗的形象,寄寓作者自甘落寞、不与流俗为高洁情操。

○反衬和烘托:上片渲染节日的热闹繁华,是为了更好地反衬出“灯火阑珊处”“那人”的自甘寂寞,两者鲜明的光色对比造成强烈效果。下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把这个形象放在一个深有寓意的冷落环境中,通过渲染另一个热闹繁华的场面来反衬出这个环境的冷落,人物形象就这样被烘托出来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表现了作者对农村风土人情的喜爱,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政治现实的厌恶与失望。

○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村野景物和农民形象,画面清新,语言质朴。茅檐、溪上、青草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翁媪“醉里”、“媚好”说明老人精神愉快,小儿剥莲,一幅调皮无赖、天真活泼的神态,使整个画面多了一份野趣,多了一份生机。全词写得有田野风光,有人物形象,有劳动场面,而且有声音,有色彩,有动作,是一幅无忧无虑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这是一首“壮词”以抒发壮志为主,表现了作者渴望抗金杀敌、建功立业的决心。

○结构特点:打破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定格,将上下片融为一体,前九句极写自己杀敌报国的理想与抱负,每句赋一件壮事,慷慨激昂,豪气如注;最后一句抒情,“可怜白发生”,一以当九,从昔日的英发陡转为今日的悲凉。此结构众寡之悬殊,恰好表现感情跌宕之巨大。

○以梦写心,豪迈悲壮,全词的主体是梦境的描写,忧国之思魂牵梦萦,所谓“壮词”当是梦中之壮景、壮怀。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作品描写诗人以醉遣愁的生活,在旷达疏放的表现后面含着很深的痛苦,诗人一直按古训去做,把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得到的却是打击与排挤,他“觉悟”了:现实和古训是格格不入的,因而不如抛开古训,及时行乐,这是愤激之言,是针对是非颠倒的现实政治而发的。由于对现实的反感,诗人只能与松相嬉,看似已超脱了现实,出离了痛苦,而实际上这是一种更加浓重的孤独之感。

○以醉写心,写醉中之觉悟与狂放,描写自己的醉态与狂态“我醉何如”,醉人醉语,自然生动;而我“以手推松曰去”更活画出诗人醉而不醉的兀傲与疏狂。从轻松幽默的文字中读出诗人沉重苦涩的内心世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这是一首怀古词。

○诗人思想十分矛盾,一方面历史上抵御外侮、收复中原的英雄,表达了“时无英雄”的感叹和对南宋统治者苟安的不满,另一方面又援引历史教训,对草率用兵的决策者提出告诫,并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慨。全词虽然在咏怀往古、凭吊南朝,而实际上诗人所关注的是当前的国事和南宋的存亡,表现了诗人平生不灭的爱国情怀。

○善用典故以丰富作品内涵:(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刘裕,有草草出兵“赢得仓皇北顾的”的宋文帝王将相刘义隆,有“佛狸祠下”魏太武帝不散的阴魂等。)全词几由典故和对历史的评论组成,而所用典故和所写史实均与眼前的江山、本朝的时事结为一体,化为统一的意境,并于历史和现实的映照中评论古今,纵横驰说,很好地抒发了诗人借古讽今与吊古伤今的思想情况。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