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自考新闻
正文
字体:

自考中文《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笔记-宋代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8年7月2日

内容导读:

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南宋中叶思想家和文学家,一生力主北伐,反对议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政论文以“意与理”取胜,有《龙川文集》传世。

○这是一首登临词,陈亮为驳斥投降派所谓“江南不易保”的谬论,京赴京口、建康考察地形,指出京口“其势如虎之出穴”,可据以北上,争衡中原,统一全国,此词概括了作者对京口地形的分析,嘲笑了历史上无所作为的六朝统治集团,提出了进兵中原的积极主张,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和远见卓识。

○借古喻今,婉而多讽:词人批评六朝“只成门户私计”,实际上批语南宋只图苟安,不思进取;嘲笑王谢诸人“也学英雄涕”,实际是讽刺宋孝宗和主和派侈谈收复中原,只不过是“登高怀远”,装腔作势;他评说六朝“凭赁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元际”,实际是谴责南宋统治者使的无能;他赞美祖逖、谢玄实际是表达自己长驱北上、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理想。他的评说从表现看处处是说古,实际上句句是论今,古与今若即若离,似古实今,因而既阐明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又委婉地表示了对现实政治的认识。

扬州漫(淮左名都)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音乐家和词人,其词推重格律,用字造意力求“不质不实”,风格清空劲峻,音调谐美。

○词中描绘了扬州这座历史名城遭劫后的荒败残破景象,抒发了作者深重的国家兴亡之悲也反映了南宋人民思念故国、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普遍心理。

○把杜牧的经历和诗句融入今昔对比的描写中,从而丰富了感情的色彩,创造了幽美的意境。作者巧妙地引出杜牧,借将自己未曾见过的扬州昔日的繁华与自己今日亲见的扬州的荒败相对比,将自己与古人结成一体,共同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以增加作品的可信性和“黍离之悲”(《诗经。黍离》写周大夫看到故教荒败景象而深感悲哀)的力度。

暗香

○姜夔,借物咏怀、即景言情的抒情诗,寄寓个人身世飘零和昔胜今衰的慨叹。

○咏物特点:直接写梅的笔墨不多,以梅花为线索,织进了个人的今昔之感和盛衰之情,写得不即不离。

○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侧重于叙写诗人激烈起伏的内心活动,感情曲折细腻而又富于变化:先是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难以寄到;次想借酒浇悉但面对盈盈翠盏,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泪”;接着想从窗外红梅寻求寄托,然而引起的却是更加令人难以忘情的回忆:“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一个问句埋下许多情思,引起无限悬念。短短几句,有五次转折,且言犹未尽。

双双燕——咏燕(过春社了)

○史祖达,属于姜夔的醇雅一派,以咏物见长,往往通过移情作用和拟人手法,把客观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笔触细腻婉转,“极妍尽态”,有《梅溪词》传世。

○咏物词,描绘了春燕双宿双飞的情态。

○拟人手法写形传神:作者从燕子的形态动作中抓住了一些与人的感情相通的东西,从而使燕子具有和人一样的神情甚至思想活动,燕子进入了人的生活,它的最细微的动作便都有了意义,写双燕之语、之态、之心理活动,惟妙惟肖,仿佛是有知之生灵在营造自由、幸福、美丽的生活。

○结构特点:层次分明而篇末出奇。上片写双燕越帘幕,飞入旧家,写由入室到出室的过程。下片写的是从室外到室内的过程,似乎写尽燕子之情态,却在双燕传书的故事上延伸一笔,由燕子之“栖香”联想到它们误了送信,并由此引出闺阁之情,以“画栏独凭”的人来反结“双双燕”之意,燕成双,人成各,两相映衬,效果强烈。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名)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号觉翁,有《梦窗词》传世。

○梦窗词:其内容多为恋情相思、登临酬唱与咏物分韵,然不少伤口深蕴着一种勃郁不平之气寄托着身世飘零的感慨。艺术上重创造而少模仿,反陈述而重联想,构思绵密,用笔深邃。

○这是一首西园幕春怀人之作,写出自己对一位女人的思念和百计难消的怅怨之情,曲折地描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

○善于运用奇特的思想和联想表现独特的艺术感受:听风听雨“、”晓梦啼莺“借助听觉形象来刻画意境:”幽阶一夜苔生“是通过视觉形象来表现无望等待的心境:”料峭春寒“和黄蜂扑索,却是借助触觉、嗅觉乃至幻觉形象来刻画景物,描写痴情。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因黄蜂时时扑着秋千索,而怀疑是被美人当时纤手的香气吸引。运用奇特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把它幻化为被当时纤手香凝所吸引的意象,把词人因极度思念而产生幻觉的痴情表现得真挚感人。

过零丁洋

○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诗宗杜甫,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兵败被俘,元将命羁押在舟中的文天祥作书招降宋大臣张世杰,文天祥严辞拒绝,并书此诗作答。概括了他的身世遭遇和悲痛感情,最后两句则立下视死如归的庄严誓词,表达的是强烈的忠君观念,也是为民族、为国家献身的坚定信念。

○艺术特点:修辞谨严,格调慷慨,颔联对仗工稳,比喻贴切,颈联用现成的地名语意表达了作者忧国事、叹飘零的沉痛之情,对仗工整,双关巧妙自然。

○人生自古谁无死,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无法超越,而留取丹心照汗青,则是人力可为,能够超越时空,一位壮怀激烈的英雄形象就是在这生死攸关的选择中站立起来,成为民族的精神和灵魂的象征。

错斩崔宁(话本)

○此篇为公案小说,被冯梦龙选入《醒世恒言》。(《双熊梦》、《十五贯》)

○通过孤苦无告的小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率意断狱,任情用刑”的腐朽的封建吏治,对没有人权保障的下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在情节安排上处处抓住一个“错”字,在“错”的背后,又处处强调一个“巧”字。种种巧合,导致了邻里的“错”和官府的“错”,以致于使小人物被错判死刑,枉送性命。这种种巧合是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所以才“巧”得可信,“巧”得动人,即扣人心弦,又合情合理。

○人物描写上,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人物的言行等细致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二组是一个逆来顺受、任人支配而又细心善良的形象)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