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对比的构思特点。
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的创作成就:是宋学的奠基人,也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韩、柳古文运动精神,大力反对浮靡,倡导并致力创作“言之有物”的古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散文理达词畅,纡余委婉。诗平易疏朗,词多写宴酣之乐或离别之愁,深情绵邈,疏隽开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抒情诗,通过对夷陵二月无花寂寞冷落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自己谪居山阴的抑郁情怀和自为宽解之意。
○构思精巧,章法独特:作者用倒装手法,先写“疑的主观感受,再写造成疑的原因,先情后景,新颖别致。首联两句之间一疑一答,,首联与贪联之间又成转折关系。后两联主要抒情,由眼前景想到昔日之景,由眼前的无花想到昔日洛阳的有花,今昔对比,有从到无,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上片写行人的离愁,下片写行人对思妇的思念。全词抒写行人春日触景思人的羁旅情怀。
○化用诗句,暗用典故:“候馆残梅”暗用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诗意,驿路梅花含怀人之意。“溪桥柳细”如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让人想起折柳赠送别,见柳伤别之意。“草薰”、“风暖”化自江淹《别赋》。而“离愁”两句化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整个上片无一句无来历,却融合得了无痕迹,表现得情深意长。
○递进笔法:“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平野可谓遥远,春山却在它的尽头;春山可谓绵延不断,行人却还在它的外面,那行人之远就自不待言了。词作突破了女主人公礼堂的极限,在图景的展示上造成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细腻写出了思妇的无奈和悲哀。
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
○欧阳修
○送行词,境地界开阔,形象生动,感情豪放。
○通过怀念平山堂的景色和追念往事,抒发了自己宦途失意与不平之情,概括了他在坎坷仕途中的真实感受。
○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突出了当年之盛,衬托了今日之衰,突出了豪放不羁、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形象。
秋声赋
○欧阳修,这是一篇体物写志的文赋。
○通过秋声、秋色的描绘和秋情、秋感的抒写,意在告诫世人万物皆有规律,不必悲秋恨秋,表达了自己人生多艰但又力求超脱的心情。
○描绘“秋声”:先用风雨、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再从“色、容、气、意”四个角度进行形的秋声写得有声有色,描绘了一个个性鲜明、感情丰富的“秋声”的形象。
○结构圆活流转,内在层次衔扣自然。首尾以写景相映照,由听秋声、状秋声,到议秋声、叹秋声,连类比附。四段之中都插入感叹词,一唱三叹。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
○祭文,对死去的旧友表示真诚的称颂和深切的惋惜,这种惋惜也是有所为而发的。反映了作者由政治上的失意所引起的“感念畴昔”的孤寂悲凉心情。文中虽以声名不配立论,但仍无法掩饰内心的悲怆与苍凉。
○对比和悬想:祭文的第一段以古圣贤相比,悬想亡友形之不朽,然而与之相对照的实际却是“荒烟野蔓,荆棘纵横”,名与形,灵与肉都已朽在地底。接着作者又荡开一笔悬想:今固如此,千秋万岁之后更何以堪。作者自现实而历史,自悬想而现实,又从现在想未来,由个别到普遍,使短祭文力达历史的规模。
朋党论
○欧阳修。这是一篇驳论文。
○文章有力地驳斥了保守派的攻击和污蔑,肯定了革新派团结一致搞政治改革的进步行动,指出皇帝是否能辨别“君子”、“小人”之党,并且坚决黜退小人之伪朋,进用君子之真朋,事关国家的治乱兴亡。
○主旨:一是朋党之说“自古有之”;一是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一是人君要善于辨别。
○论证了人君用小人之朋,则国家乱亡;用君子之朋,则国家兴盛。
○论证特点: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据,剖析透辟,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雨霖铃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又称柳七,后世称柳屯田。
○多写羁旅行役、离愁别绪的都市繁华,在词的题材上有新的开拓。柳永精通音律,善于铺叙,在艺术格调上可分两类:一是抒写自己怀抱的雅词,一是为乐工歌会写的俗词。俗词词句清新,表现大胆,然俗而不鄙;雅词音律谐婉,森秀幽淡,然雅而不涩,故能雅俗共赏。
○上片写都门分手时凄凉冷落的清秋景色和难分难舍的离别场面,下片写分别之后意兴萧索的心境和千种风情无处诉说的感伤,透露出身世穷愁之感。
○点染、铺叙:“念去去”是点,点明这次分别是去而又去,远而又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种景物加以渲染,衬托出“去去”的水远山遥和离情的深沉凝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然后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来构成一种伤秋伤别的情感。点染、铺叙交纳使用,从而化虚为实。
八声甘州
○柳永,这是一乎写羁旅漂泊感慨的词作。
○上片通过暮雨后凄凉萧条的秋景描写,透露出才人志士那种生命短暂、事业落空的悲哀,把秋士易感的悲慨和自然景物完全融合在一起。下片抒写思乡怀人之情,更反衬出上片所写的羁旅漂泊生命落实空之感。
○善用领字引调带笔,增强作品的层次感和音乐感。开篇用“对”领起词人在傍晚时分的登高望远,展现出一派阔大而又凄冷的清秋景象。接着又用“渐”领起,使人觉得秋天更加迟暮。“是处”,表示无所不在。通过三处领字,把大自然从茂盛到凋败的过程一层层地写出来,使人感受到词人悲秋悉绪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望海潮
○柳永,赠献之作。
○如何铺写:上片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一幅“清明上河图”似的画卷。下片侧重描绘西湖的美景与景中的游人。这里有桂子、荷花的香与色,有羌管、菱歌的声与韵,有钓叟、莲娃的嬉与乐,是一幅醉翁与民同乐、美景与人相谐的图画。
○《望海潮》是柳永的首创,词牌与词的内容、词的音调和谐统一。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潮的壮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体现了柳词“音律谐婉,语音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的特点。
六国
○苏洵,字明允,北宋散文学,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长于策论,文笔纵横雄奇,有《嘉佑集》传世。
○思想价值:表现看是论六国灭亡之由,实则以古喻今,借论史而评击朝政,告诫北宋统治者:如步六国后尘,必蹈六国覆辙。表现了作者的政治卓见和勇气,也表明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篇史论文章,谋篇布局极具匠心:先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弊在赂秦”,片言居要。然后针对六国不同情形,分别从“赂秦而力亏”、“不赂秦以赂者丧”两方面加以论证,继而为六国谋划,提出强国之策,最后向宋朝廷发出语重心长的告诫,与开头呼应,表明了文章主旨所在。文章论证有理有据,论述有反有正,抒情有抑有扬,用笔有起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