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1)否定肯定式:要么P,要么Q或要么P,要么Q非P非Q所以,Q所以,P例如:要么甲是罪犯,要么乙是罪犯甲不是罪犯乙是罪犯(2)肯定否定式要么P,要么Q或要么P,要么Q P Q所以,非Q所以,非P例如:小张现在不是在北京,就是在广州;
小张现在是在北京小张现在不在广州。
根据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选言肢不能同真),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两条规则:
①肯定一个选言肢,就要否定其余的选言肢。
②否定一个选言肢以外的选言肢,就要肯定未被否定的那个选言肢。
下面举两道选言命题的考题。
■已知:
第一,《神鞭》的首先翻译出版用的或者是英语或者是日语,二者必居其一。
第二,《神鞭》的首次翻译出版或者在旧金山或者在东京,二者必居其一。
第三,《神鞭》的译者或者是林浩如或者是胡乃初,二者必居其一。
如果上述断定都是真的,则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
I.《神鞭》不是林浩如用英语在旧金山首先翻译出版的,因此,《神鞭》是胡乃初用日语在东京首先翻译出版的。
II.《神鞭》是林浩如用英语在东京首先翻译出版的,因此,《神鞭》不是胡乃初用日语在东京首先翻译出版的III.《神鞭》的首次翻译出版是在东京,但不是林浩如用英语翻译出版的,因此一定是胡乃初用日语翻译出版的。
A.仅I. B.仅II. C.仅III. D.仅II和III.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题干告诉我们:不是英语,必是日语;不是林浩如,必是胡乃初;不是在旧金山,必是在东京。
看Ⅰ。“林浩如用英语在旧金山首先翻译出版”不成立,那就意味着“林浩如”、“英语”、“旧金山”三个中间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但这并不能推出“胡乃初用日语在东京首先翻译出版”。所以,Ⅰ选项不一定为真。
看Ⅱ。“林浩如用英语在东京首先翻译出版”成立,则“林浩如”、“英语”、“东京”三个必须都成立,也就是说,与这三个不完全相同的任何一种组合都不成立,“胡乃初用日语在东京首先翻译出版”肯定不成立,Ⅱ选项一定为真。
看Ⅲ。“林浩如”和“英语”不同时成立,但并不能推出“胡乃初”和“日语”的同时成立,Ⅲ项不一定为真。
(三)假言命题及其推理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命题。假言命题中,表示条件的肢命题称为假言命题的前件,表示依赖该条件而成立的命题称为假言命题的后件。假言命题因其所包含的联结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逻辑性质。
Ⅰ、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是指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例如:
“如果你骄傲自满,那么你就要落后。”
这就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因为,在这种假言命题中,前件“你骄傲自满”,就是后件“你要落后”的充分条件。因为一个人只要他有骄傲自满的思想存在,他就必然要落后。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骄傲自满的思想,他是否会落后呢?在这一命题中则未作断定。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联结词的语言标志通常是:“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必……”等等。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公式是:
如果p,那么q逻辑上则表示为:p→q(读作“p蕴涵q”)
P是Q的充分条件是指:有P必有Q,但无P未必无Q(因而无Q必无P,有Q未必有P)。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标准形式是:“如果P,那么Q”,其真假关系如下:
P |
Q |
如果P,那么Q |
真 |
真 |
真 |
真 |
假 |
假 |
假 |
真 |
真 |
假 |
假 |
真 |
例如: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严重砍伐森林,那么就会水土流失。”,只有在“严重砍伐森林但水土没有流失”的情况下才是假的,在其他情况都是真的。
又例如:在“如果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理了”这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中,它的前件“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和后件“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理了”都是假的,但是这个假言命题却显然是真的,因为它的前后件之间确实存在着充分条件的关系。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的是,人们在实际思维过程中运用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时,并不只是考虑其前后件的真假关系,同时还必须考虑其前后件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比如:
“如果雪是白的,那么,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按其逻辑联结词来看,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而且,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值表,由于其前后件都真,因而也是一个真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但是,从其具体内容来看,其前后件之间却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而仅仅存在着一种纯粹真假关系上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