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学院新闻
正文
字体:

视频课程能否取代课堂教育

来源:本站编辑: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2日

内容导读:视频课程能否取代课堂教育

●即便是MITOCW计划,也不过才进入稳定运行阶段

●历史经验表明,局部的形式主义改革未影响课堂教学的基本地位

●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借助视频技术,进一步完善当代课堂教学

2001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启动“MIT开放课件”(MITOpen Course Ware,简称MIT OCW)计划,试图通过互联网向公众免费开放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资源。2007年,MIT完成全部1800门课程的视频化。2008年起,OCW计划发展成全球教育界的视频课程运动。耶鲁大学、莱斯大学、英国开放大学等纷纷加入。去年4月,MIT在OCW十周年庆典上又宣布,未来十年,将为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制定课程内容,并通过移动设备等最新技术,让OCW资源随时随地触手可及。

受“MIT开放课件”计划的影响,2003年,国内一些高校联合成立了“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以推动“国外开放课程和国内精品课程的翻译等工作”。不久,网易、新浪也开始推广视频公开课。2011年11月,教育部推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计划,至今已上线三批“视频公开课”。有学者甚至乐观认为视频课程将会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但在笔者看来,目前的视频课程虽然发展迅速,但远没有到能够取代课堂教学的地步。

视频课程体制基础薄弱

很明显,视频课程只有十年的发展历程,即便是MIT OCW计划,也不过才进入稳定运行阶段。至于其他学校的视频课程体系,则尚未达到MIT的成熟程度。尤其在中国,视频课程发展更是如教育部一位知情人士所言,“还只是刚刚起步”,目前所能想到的是把“211”大学也动员起来,让更多新课上线。很多网友则发现,国内视频课程“更像是讲座”,“上课更像是演讲”,这与“国外大学视频公开课几乎全都是课堂实录”差别甚大。

可以说,无论是从对视频课程的理解,还是从其发展机制与模式来看,国内视频课程建设都远远落后于MITOCW计划。就中国目前的进展而言,真正值得注意的或许是形成了“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的建设模式”。中国不乏能把课上得很精彩的教师,专家与师生评价机制也能将他(她)们选出来,但未来教育部将发挥什么样的“主导”作用,多少“高等学校”能自觉地“自主建设”,以及哪些新的“社会力量”将参与推广,目前都还不甚明朗。

反观MIT,其OCW计划的各个层面几乎都凝聚了最专业的力量,从教务长带头组织20位教授成立领导小组,到聘请麦肯锡、博思艾伦等著名的专业公司作为第三方机构,负责视频课程需求调研与制定视频课程发展战略,再到与最著名的视频网站、交际网站和移动公司携手开发学习环境,都清楚显示了MIT精益求精的视频课程建设模式。也许随着对先进经验的了解不断深入,教育部也会形成更加清晰、专业和健全的视频课程建设框架,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力量”也能提供更专业的视频课程需求调查与技术支持。但即使中国视频课程具备了更专业、更优良的体制发展基础,恐怕也会因为经费、收益等原因,而很难把所有“985”和“211”高校都调动起来,使它们像MIT那样投入最前沿的教学改革事业。总之,仅从目前视频课程建设的体制基础来看,就很难说它能取代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历史生命力强大

与视频课程目前拥有的脆弱体制基础相比,课堂教学的体制基础依然坚固强大,并且还在不断增强。就中国的情况而言,这一体制基础形成于蔡元培担任首任“教育总长”以来发起的教育体制重建努力。在这一几代人持续推进的体制建设过程中,课堂教学一直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即使是从空间、制度和技术上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也是为了切实完善课堂教学,使师生可以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现代文理科知识,共同为中国实现富强与文明,发展现代中国学术与科学。

从蔡元培、胡适等探索将现代课堂教学与书院师生亲密交流的组织形式整合起来,到叶企孙先生作为清华理学院院长,亲自研究、优化清华礼堂的物理构造与声波状况,再到各科教授自觉引入“习明纳”(seminar)、“田野作业”(fieldwork)等教学形式,都反映了中国现代教育体制形成期间为完善课堂教学付出的改革努力。这当中出现过失败,尤其是1922年前后几年,更是如傅斯年批判的那样,出现“五花八门”的过于重视教学形式改革的运动,以至于脱离国情和教育的学术救国宗旨,严重扰乱此前形成的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但这些局部的形式主义改革并未影响当时体制建设的主流走向和课堂教学的基本地位。

近三十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集中表现为重建并逐步增强了蔡元培以来几代教育家缔造的体制基础,其宗旨仍是为了建设富强、文明的现代中国,基本的教学形式也依旧是课堂教学。而且与民国时期相比,当代中国课堂教学的体制基础在规模、人员、经费和设施等方面,还变得更加稳固强大。“才刚刚起步”的视频课程建设固然也凝聚了不小的推动力量,包括教育部牵头、国内著名高校主动参与以及以三家网站为代表的“社会参与推广”等,但这些力量即使发挥到极致,也不可能超越课堂教学近百年积累的体制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近百年的课堂教学发展已经形成某种历久弥新的内在生命力,它来自于现代中国教育几代开拓者卓越的学术、思想与人格魅力,至今仍活跃在当代中国优秀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只有在课堂教学的现场中,学生才可以亲切感受这种卓越的学术、思想与人格魅力。

从这一意义上讲,真正的问题绝不是视频课程能否超越已有的教育体制与课堂教学,掀起一场新的“教育革命”,而是如何借助这一新技术,探索进一步完善当代课堂教学的可能途径,激励更多学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MIT OCW计划的用意所在,或许也应成为中国视频课程建设的基本宗旨。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正方】网络教学势将取代课堂教学

杨明秋

●交易成本低是网络教学取代课堂教学的内在驱动力

●作为一种制度变迁,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将同时进行

●网络教学的发展取决于课程制作、网络平台和环境、助教支持等因素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教学,都是教学方式,是教育制度的主要方面。教育制度,如同其他制度比如经济制度一样,都遵循制度变迁的规律。因此,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式、教育制度的变迁,不失为一个好的视角。

交易成本驱动教学方式嬗变

制度变迁遵循交易成本最小化原则,这是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原理。既然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制度安排,那么,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教学方式的变迁也要遵循交易成本最小化原则,更小的成本将内在地推动教学方式的变迁。教学方式的成本主要包括:(1)学习时间;(2)教师;(3)教学场地和相关设施;(4)住宿;(5)交通;(6)饮食;(7)学习资料(如书本);(8)学习设备和通讯费用;(9)实验等。

我们不妨先对比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在成本上的差异。在以上9个方面的成本中,除了8、9两项基本无差异外,其他任何一项成本都是网络教学少于甚至是大大少于课堂教学。依次比较如下:(1)学习时间。由于无需赶赴课堂教学,无论是同城还是异地,时间的节约是显著的,或者说总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学习更多的内容;(2)教师成本。网络教学也需要教师,但和课堂教学不同,一旦某个课程制作完成,则教师对于某个学习者来说边际成本的增加几乎为零。但课堂教学显然不同,由于课堂容量的限制,学习者的增加将大大增加教师成本,即需要更多教师提供服务,此外,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教学的质量也会随着课堂的增大而降低,这其实也说明课堂教学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教师的成本;(3)教学场地和相关设施。在大部分情况下,除录制过程外,网络教学不需要特定的教学场地和相关设施(如厕所、水、电等),因此成本很低。而课堂教学则不同,其教学场地和相关设施的成本增加几乎和学习者人数的增加成正比;(4)住宿。除个别情况外,网络教学可以在家里或办公室进行,无需住宿在学校,因此额外成本为零;课堂教学(特别是大学以上教育)需要住宿在学校,因此会有较大的住宿费用,以上海为例,每个大学生缴纳的住宿费用每年在2500-3000元左右(不包括国家补贴);(5)交通。由于无需赶往教学场地,因此网络教学不会有每天的交通成本(同城)或定期旅行的成本(异地);(6)饮食。由于可以共享家庭伙食,同时无需承担不同地区价格差异,因此一般来说,网络教学的饮食成本会低于课堂教学;(7)学习资料(如书本)。网络教学往往会减少书本的使用,因此成本相应会降低。

需要指出的是,学习时间、教师成本、住宿、教学场地和相应设施、交通等五个方面的成本在总的教学成本中占比在90%以上,而且绝对金额大。因此,在交易成本极大减少的内在驱动下,网络教学方式取代课堂教学方式是必然趋势。

网络教学以惊人速度在发展

网络教学方式取代课堂教学方式作为一种制度变迁,将以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两种方式同时进行。由于技术变化比如互联网、电子设备的普及以及相应的人们使用这些技术的能力的普及,使得教学可以更加低得多的成本的方式实现,将诱致教学方式由课堂向网络迁移;就如以前的私塾教育向公共学校教育变迁那样,正是因为学校教育有规模效益,从而单位学习者的教学成本大大降低。同时,由于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知识理性的普及,对于教学方式的变迁,也会以强制性变迁的方式推进,比如政府倡导网络教学、电子书包等,同时现有的制度安排比如学校也将以制度创新的方式加速教学方式向网络方式的变迁,比如自2000年以来,很多大学都积极创办网络学院,2001年以来国家已经批准的大学网络学院有68所,还有很多大学正在申请。

根据作者的调查,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2001年开始网络学院招生,当时只有约500人的规模,而2012年在读的网络学院学生已经达到2万多人,大大超过住读本科学生1.2万人的数量,近几年每年的招生规模在7000-10000人,在上海主要大学的网络学院中,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规模还是中等的。国际上,也有网络教学非常成功的案例,比如英国开放大学。由此可见,网络教学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这也和互联网在其他领域的发展类似,比如电子商务相对实体商业的发展、网络信息相对于新闻出版的发展等,由技术、社会知识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制度变迁在当代进展得非常快。

我们还可以从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比较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利弊。网络教学的优势还包括:优质教学资源更容易普及和获得;学习者对学习过程更有自主性,比如对某个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而课堂教学则不允许这样做;多媒体方式使内容更充分展示,从而减少学习的难度等。与此相比,课堂教学的优势则包括:与教授者的及时互动;同学之间学习氛围的形成;实验设备的共享和可获得性等。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可以而且正在相互学习对方的优势,比如网络教学不断地增加互动性,而课堂教学则引入多媒体内容等。

网络教学的成功和发展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的设置和制作;网络平台;网络环境;助教支持等。这些方面都在不断提升,比如课程设置中更优质师资的使用,网络平台中大量增加互动工具,城乡电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比如一些城市已经做到光纤入户),遍布全国的助教支持系统的建设等,都在推动网络教学的急速发展。

当然,我们说网络教学方式取代课堂教学方式是必然趋势,并不等于说网络教学要取代学校(或大学)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系列教育制度安排的综合,教学方式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因此,网络教学的发展也必将推动学校教育制度的变迁,这是另外的话题,非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推荐阅读:

    上海地区自学考试 报考专题

    上海地区成人高考 报考指南

    上海地区 网络学院 报生信息和专业对比

    成考、网院、自考毕业证书样本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