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让教育快乐起舞“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侧记
校长不愿教师和学生压力太大,但升学率降低怎么办?
教师不愿让学生太苦,但学生成绩下降怎么办?
家长不愿让孩子太苦,但将来上不了好学校怎么办?
一连串的“怎么办”令基础教育逐渐脱离了快乐育人的主旨,让家长焦虑、学生郁闷、教师迷惑、社会迷茫的尴尬状况渐次显现,也向众多关心教育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新的考题:如何在快速发展、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氛围?
12月11日,由国务院参事室、光明日报社、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举办的“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隆重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350余位嘉宾学者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这个共同目标,汇聚一堂,共思基础教育之痛、共谋改革创新之路、共绘中小学基础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
谁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学奥数、学英语、学钢琴、学书法……为什么要给孩子安排这么多补习班?因为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吴建民发问,“起跑线究竟在什么地方?”
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阴影下,快乐是不是与孩子渐行渐远?本次论坛,众多专家不约而同地将“不快乐”的矛头指向教育的高度竞争化,发出了“谁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诘问。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严肃地指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错误的口号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万家长,是公众对教育理念的“集体无意识”:“童年的”价值“不只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童年本身也是”生活“,而且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生活,童年如果负担太重,不快乐,就失去了人生美好的序曲,对于将来也会有负面影响。”
播下了“赢在起跑线上”的希望,为何却收获“伤在起跑线上”的苦果?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朱慕菊对一组反映现行教育政策下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基本状态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全国30%的学生认为考试次数过多;39%的三年级学生感到考前焦虑,八年级的学生更达到52%;31%的三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八年级则高达77%;35%的三年级学生觉得没有内部动机、八年级为33%……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学生的焦虑情绪、压力感、不自信、内部动机薄弱等都正在影响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影响他们对终身学习的向往。事实上,高度竞争的教育政策,学生个体正在为它付出沉重的代价”。
付出代价的不只是学生个体,还有教育本身。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吴甡疾呼:“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使学生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生活的焦虑,对人的精神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越来越遥远。只有告别这种难受、忍受、煎熬,才能回归教育本色。”
拒绝“抢跑”,让教育快乐起舞,还孩子健康童年成为与会者的共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坦言“起跑线竞争”不仅忽略了儿童成长的阶段性,也忽视了其人格的培养,“既不符合儿童成长规律,也不符合教育规律”。他忠告家长:“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培养其自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引导其读书、学习,对事物的兴趣和爱好,锻炼其勇于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毅力。有了这些习惯与品质,才是好的教育,孩子才能有幸福的人生。”
孩子的快乐从哪儿来?
孩子的快乐从哪儿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说,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循规律而行,孩子的生命体验必然多彩。无论思考还是交往,都有成败,或被接纳、或被拒绝,做人生智者,就要珍惜多彩的生命体验。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季苹认为:“只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教育,才能让学生获得快乐。具体来说,学生的快乐要解决基本的睡眠、”足够好的母亲“和”足够好的老师“这些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围绕“深化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改进教育评价、调整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实行家校共建共育等成为讨论的焦点。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北京大学副教授黄晓婷认为,我国教育评价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唯成绩论、对考试成绩仅止于简单描述统计、统计量与各学科预设的学业质量标准缺乏联系等方面。针对以上弊端,建议政府对教师及学校绩效采用更为科学、公平的增值性评价;科学解读评价结果,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发展型评价;同时要注重改进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标准,形成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全面、多元评价。
教育精神感召力的丧失是《人民教育》记者余慧娟认为教育没魅力、孩子不快乐的源泉,基础教育自身的作为空间也成为其关注点所在。“解放人的精神需求,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仍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要务。”她认为,课改要着重对“基础”内涵的改写和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要关注孩子的终生兴趣;要关注自主性的释放和课堂文化的再造。这样的教育才不是“老师声音沙哑,学生一脸茫然”,才能实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的教育目标。”
“相比于知识的传授,教育更重要的功能是点燃,点燃对美好高尚生活的热爱,点燃奋发上进的动力,点燃追求真理的激情。”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蔡望怀如此评述教育的力量,让孩子快乐的教育“要遵循规律,不能急功近利;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培养少数”尖子“;不要一味在加大难度和深度上下工夫,要大力倡导中小学生开展各种体育锻炼和活动。”
把快乐还给孩子是谁的责任?
“经历了起初的茫然、中途的无奈,最后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到小升初的洪流中……”两年陪伴孩子奋战“小升初”,一位学生家长在论坛上痛说她与孩子奔波于各种辅导班、复习备考、制作简历的心路历程,她坦言,“不得不”是家长面对高度竞争、异常辛苦的学习时最无奈的选择,她感慨:“教育问题的影响面是多方位的,影响它的因素也是多元化的。不能够把产生问题的根源单方面地归结为任何一个人或者机构。教育现状究竟是什么样的全貌,也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说了算的。”
剥夺孩子快乐成长权利的究竟是谁?谁又应该把快乐还给孩子?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完善社会经济政策成为与会专家的讨论热点。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秦德增指出,给孩子减负还要从给中小学校长“减压”上做文章。他认为,沉重的教育“GDP”压力、发愁的经费压力、揪心的安全压力、无奈的管理压力等由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片面的人才观,优质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等社会原因共同造就,由此带来了“择校热”“奥数热”等不良风气,却在很大程度上由校长一力承担。把快乐还给孩子,必须给校长“减压”,必须加快推进社会用人制度改革,尽快研究制定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转变对校长的评价方式,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转变对学校的管理方式,全面落实依法治教。
可喜的是,针对这些思考建议,一些教育先行者已经理性地树立起“质量”的新标杆,突显对均衡和优质教育的全新理解和深刻认识。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详细介绍了上海“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的基本经验,“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是他们交给老百姓的一份满意的答卷。
“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幸福而富有意义的童年,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应责无旁贷地为此付出极大努力。”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的一席话让我们有理由对孩子们的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