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课业负担过重,这不是一个新问题。危害有多大,孩子、家长、老师、管理者乃至大众都很清楚。但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家长望子成龙,担心倘若真减负会输在起跑线上;教师在绩效考核面前,不得不想方设法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则面对社会“升学率“的评价体系唯恐减负减去升学率……如此一来,学生减负之后学习压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是“负负得正”,越减越累。难怪国家的“减负”政策实际变成了空喊的口号。
那么,我们来看看,在孩子“减负”的背后,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越减越累?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减负”无所适从
有媒体报道,近年来,一些地方学校为了“减负”,减轻学生压力,取消了期中考试,这在社会上引起很大争议。据不完全调查显示,70%的家长强烈反对
不少家长认为,除非小升初、中考、高考都取消,否则取消期中考试,只会让孩子期中不会抓紧,期末压力会更大。一位高三家长说,他迫切希望从期中考试了解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从而对症下药。
还有些家长说,通过期中考试,老师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老师今后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都有“指导作用”。
难道孩子如此累,做家长的就不行疼吗?
网友“无奈的家长”表示:“做家长的也知道孩子辛苦,可有什么办法,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就是这样,一到开家长会,孩子成绩不好的家长太难受了,就好像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很多。家长也不想逼孩子,可哪样不是拿分数说话?”
某地教育局要求,减轻城区幼儿园、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要抓出明显成效,并明确规定城区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家庭作业每天控制在1.5小时以内(华西都市报)。
对于学生家庭作业负担的减轻,部分家长表示不太习惯。某位二年级学生的家长得知学校不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表现出了反对的态度,“娃娃现在很调皮,回家后没作业了就只知道玩了,我觉得还是少量布置一点,至少让他养成看书写字的习惯吧。”据一位老师反映,意见较多的是部分高年级学生的家长。一位接孩子的家长聊起此事时对记者说道:“我们孩子这学期上六年级了,毕业班不能松懈啊。”
对此,该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学生课业减负,在教育大环境中难免步履维艰。
老师:“知道这样不行,但我们也没办法”
日前,某机构对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问卷调查显示,“压力比较大”的教师比例为71.1%,占受访教师的大部分。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感觉工作压力主要来自学生考试成绩和家长的不理解,其次是教育科研、作业布置和批改、日常课堂教学等。
来自合肥一所初中的刘明(化名)老师说,自己学校属于名校,每年学校都会对各班考取合肥一六八联招的学生数的多少、平均分等作为考评标准,而学校和学校之间也是如此,现在学校班级实行循环制,实际上从七年级开始各个老师就铆足劲站在了赛道上,面对各项考评标准,哪个老师没有压力?
既然压力这么大,教师应该对减负大力支持才对。然而,事实正好相反。
许多教师认为,减负只能是内心的奢望,面对严格的考核标准,因为减负而减少了学生的考分,作为教师,对自己,对学校,对家长都无法交代。
孩子的苦,老师当然也有深刻感受,名为“为中国教育担忧”的网友说,“我是河南卫辉的一名教师,而且担任班主任,我的学生早上5点30起床早读,7点下课吃饭,8点到11点50、下午12点50到4点45、晚上6点到8点45,这些时段都在学习。我看到我的学生就心疼,可是你不这样,领导就大会小会地批评你,而且学生没有体音美课,电脑全没有。孩子就是机器。其实老师都知道这样不行,但是哪个学校、哪个教育部门能听老师的呢?”
一位网友说,“我是一位农村教师,我深有体会,孩子的作业过重了。但有什么办法,我的孩子也是一样。现在学校的绩效工资和岗位设置,都要看学生的成绩。我认为是绩效工资害的。”
另一位匿名的网友认为都是老师考核惹的祸,他说,“我好几个朋友家小孩就如此,老师为了考核不得不加大小学生的作业量,做不完或做不对就罚写几十遍,小孩本应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而现在学习成了一种负担。”
日前,一位高三老师倍受升学率煎熬 称就这样输给应试教育的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中学教师正面临“压力山大”之困。据业内人士介绍,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社会、学校、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值越来越大,教师工作更为繁重和忙碌,不但有备课、批改作业等日常工作,周练、月考、统考等也让教师疲于应付;二是目前一般以优秀率,升学率,高考一、二本上线率等作为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教师一刻都不能松劲,压力比较大。第三,教师本身也面临着升职、晋级、继续教育等自我发展的压力。有人曾大致做过统计,从早晨6点左右早自习开始到晚上10点左右晚自习结束,一个老师在校时间大约有十二三个小时。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耗费时间长,几乎成为中学教师工作的普遍状态,由此也带来不少生理和心理的问题。
学校: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求生存
对于减负的话题,一位业界人士如是感慨:“学校没被赋予充分的权力,却承担着近乎无限的责任。社会给学校的巨大压力,最终会转嫁到学生身上。如今的学校、老师都生存在夹缝之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孩子天性的充分发展与家长望子成龙高期待的夹缝、科学的教学理念与社会对升学率关注的夹缝。”
相关专家表示,之所以造成这个结果,除了社会上普遍的成才观、人才的选拔机制和评价机制以及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学校没有明确的办学自主权。换言之,学校不能为自己的行为“做主”。
在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中,学校面临着两难处境:一方面,它要在政府包办教育的大环境下承担近乎无限责任,学生出了任何问题首先都会找学校,而不是政府;一旦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政府和社会也会去找学校。另一方面,学校又缺少自主权,具体表现在教师没有教学自主权、校长没有管理自主权、学生没有学习自主权。这就造成了学校的尴尬——没有被赋予充分的权力,却始终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依据人成长发展的规律,教师本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了解学生潜能优势的基础上对学生加以评价;校长也应该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特点确定办学理念。但现实的状况是,教师、校长都没有这个权力,始终迫于各级管理部门、家长与社会的压力办学。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即便校长有正确的育人观,尊重教育规律,也无法依据自己的想法办学;即便教师知道怎样对学生长远发展更有利,但也只能无奈地遵从现状。长此以往,社会与家长在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尊重教育规律方面的观念愈加淡薄,学校最终沦为“教书”的场所,丧失了“育人”的功能。
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在升学竞争中你追我赶,只能在现有评价体制里求生存,求发展,也就只能按照既定的考核目标来制定教学任务。这就注定了“减负”在学校层面上的“断层”。
政府:缺乏必要的问责和处罚措施
对减负不作为,根源在于只会像抓GDP那样抓教育:高考上线人数减少,将学校领导班子停职,“向全县人民道歉”……
减负的呼声越来越响,学生的书包却越来越重。每每说到减负这件事,家长、学校甚至教育官员都感到无助、无奈、无望,减负似乎成了当今中国教育一道无解的难题。
减负到底难在哪?学校在升学竞争中你追我赶,社会机构在培训、出版中强化“分数至上”,家长们也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这些力量汇聚在一起,成为孩子身上的“三座大山”。想减轻学生负担,就像搬走太行、王屋一样,谈何容易!
为学生减负,政府部门也没少忙活,领导三令五申,多次出台文件,一次比一次具体,一次比一次严厉,可是效果呢?实在是乏善可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雷声大,雨点稀”,“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为学生减负只停留在口头上;二是缺少监督和问责机制,即便是某些地方出台的、被网民称为“史上最严厉”的“减负令”,也是“嘴硬手软”,缺乏必要的问责和处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