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决外来务工子女本地上学公办挖潜 民办改良
来源:转载编辑:Raymond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5日
内容导读:上海解决外来务工子女本地上学公办挖潜 民办改良。
上海闸北区洛川东路小学是一所普通公办小学。10年前,这所小学还以本地生源为主,外地户口的孩子只占三成;到了今年,外来学生已经占到83%。
普陀区的金鼎学校前身原是几所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2009年归并转为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从此华丽变身了:崭新的校舍,宽敞的教室,标准的塑胶运动场,齐全、先进的文体设施和现代教学设备。这里,如今有在校学生约2000人,生源来自安徽、江苏、浙江等多个省市,全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和上海本地学生一样,每年只需要交日常饭费和100元活动费。而当年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时,每学期除了伙食费外,一般还需要付七八百元学费。
洛川东路小学和金鼎学校,是上海解决外来务工子女本地上学问题的两种模式。
其一是深挖公办学校潜力。非沪籍常住人口达到898万的上海,从2004年起大规模地将农民工子弟安排进公办中小学就学。
为鼓励公办学校招收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子女入学,上海探索了多种模式,包括整校招生、独立编班、插班就读等,允许公办学校,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公办中小学扩大班额,同时加大了对这些学校的财政投入。
并且,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入学手续和要求被大大简化。只要能够提供父母的农民身份证明,以及上海市居住证或者就业证明,农民工同住子女就可以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且免借读费,而过去需提供6种证件。入学后,这些学生一律按公办学生注册学籍,按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拨付经费,配置教学设施设备等,一律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不交借读费。
其二是改善民办学校质量。近年来,上海市一直鼓励社会力量申办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2008至2010年,共审批了162所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上海市政府给予每所学校50万元左右的设施改造经费,不足部分再由区县财政予以补足。
此外,预先规划是上海的另一条经验。从“十一五”开始,上海已逐渐试行按照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数来配置教育资源。“十二五”期间,上海还将新建学校近700所,其中计划在公建配套未覆盖到的人口集聚的城乡结合地区补建92所学校。眼下,上海正在进行新的人口测算。
去年秋季学期开学时,上海率先宣布实现100%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但是,受到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和分布不均、外来人口流动性大、动态人口管理政策不配套等因素影响,上海依然不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