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小学“新课改”三大难题
来源:转载编辑:nicco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7日
内容导读:今年是中小学“新课改”十周年。自2001年教育部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些地方的“填鸭式”教学逐步被“开放式教学”取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今年是中小学“新课改”十周年。自2001年教育部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些地方的“填鸭式”教学逐步被“开放式教学”取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但记者调研发现,由“新课改”引发的教学改革,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遭遇三大难题,值得关注。
学生积极,老师不积极?
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昏昏欲睡;学生上课时鸦雀无声,下课时打打闹闹……这是许多中小学里的典型场景。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既不合乎科学,也不合乎人性,急需改革。
“我们这里没有不爱学习的学生。”山东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朗诵,可以吟唱,可以舞蹈,学习成了一件很快乐的事。
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价值目标。为此,杜郎口中学把学生当作课堂主角,学生通过预习交流、分组合作,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只是组织者,只做适当点拨。
“我们要求老师做‘毕福剑’,不要做‘易中天’。易中天确实讲得好,但最终大家只记住了易中天,他说了什么多半都忘了。而毕福剑给别人一个舞台,让大家展示,结果出了很多人才。”推行“新课改”的山西新绛中学校长宁致义说。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等专家认为,虽然各地探索的新教学模式在具体做法上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新绛中学规定“半天上课,半天自习”,上课也以学生展示为主;杜郎口中学实行“10+35”原则,一堂课教师讲解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35分钟;江苏东庐中学改传统的教案为讲学稿,发给学生,供学生提前预习,教师着重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但无形中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
“老师其实比以前更累了。”重庆市彭水第一中学教师张兰久说,“传统课堂里,学生连提问的时间都没有,老师容易控制课堂;在开放式课堂,你不知道学生会提什么问题,要求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更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63.4%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后工作量增加了,这使一些教师缺乏推动“新课改”的积极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表示,新一轮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我们有一项举措——不让老师批改作业,而是让学生互阅作业,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习,也减轻了老师负担,能腾出精力去搞教学研究。”北大附中新疆分校校长熊川武说。
学校积极,家长不积极?
“我原来在一家IT公司工作,2008年改当老师,感觉就像从高速列车上跳进了一潭死水:原来的工作内容天天变,而学校里则一成不变。”深圳第二高中教师刘伟深有感触地说。
能不能推行教学改革呢?为此,深圳第二高中派了几批教师去“新课改”的典型——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试图复制其“新课改”模式。
“可惜搞了一年就搞不下去了。学校不是不想搞,但家长们担心升学率受影响,纷纷给学校打电话,要求学校补课。”刘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