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在职硕士新闻
正文
字体:

06年法律硕士联考大纲法理学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7月13日

内容导读:

  第十三章 法治

  第一节 法制与法治

  一、法制的含义

  法制不仅包括静态的法律规则、制度系统,还包括动态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活动和过程。

  二、法治的含义

  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纳入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

  三、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法制侧重于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法治不仅包括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至上、权利保障的内涵。

  第二节 法治原则

  一、权利保障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一致。

  二、权力制约原则

  依法限制、制约权力;严格依法行政。

  第三节 法治国家

  一、法律与国家的一般关系

  国家是法律存在的基础;法律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

  二、法治原则

  权利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三、法治国家的标志

  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执法体制和公正的司法体制,健全的法律监督制度,高素质的执法,司法人员,较高的全民的法律意识。

  四、法治国家的条件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高度的民主政治体制;全民较高的文化素养。

  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十四章 法律与社会

  第一节 法律与经济

  一、法律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法律与生产力

  法律始终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法律对生产力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

  第二节 法律与政治

  一、法律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政治对法律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法律对政治具有确认、调整和影响作用。

  二、法律与政策

  政策对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法律对政策实施具有保障作用。

  第三节 法律与文化

  一、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的分类,法律意识的作用,法律文化的概念

  第四节 法律与道德

  一、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法律与道德在起源时间、调整范围、表现形式、实现方式、历史命运等方面存在不同。

  二、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法律是传播道德、保障道德实施的有效手段。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