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杨浦殷行街道小学全开放 推动全民健身
来源:转载编辑:zhouj发布时间:2010年7月28日
内容导读:包括工农新村小学在内,殷行社区18所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全部开放已近5年。对于一个以工薪阶层为主、拥有近20万居民的特大型居住区,殷行街道是全市探索学校场地向社区开放的“先行者”。——学网新闻频道
杨浦区工农三村74岁的吴阿姨,几乎每天清晨都去附近的工农新村小学操场快走10来圈,“小区活动空间有限,专门的健身场馆收费又偏高。后来听邻居聊着小学早上6:00-7:30对外开放,步行5分钟就到,我赶紧办了张俱乐部会员卡。”这张会员卡,成了吴阿姨坚持锻炼2年多的契机。
包括工农新村小学在内,殷行社区18所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全部开放已近5年。对于一个以工薪阶层为主、拥有近20万居民的特大型居住区,殷行街道作为全市探索学校场地向社区开放的“先行者”,其委托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以下简称“俱乐部”)负责校园体育资源开放管理的这一模式,被誉为“殷行经验”。
破解瓶颈,消除校方后顾之忧
记者从殷行街道办事处了解到,在“殷行经验”推动下,涌入校门运动的居民流逐年“节节高”———2009年,光是进校园早锻炼人次就达近15万,是2006年的3倍。
“日益高涨的运动热情,见证了学校场地开放的迫切性和生命力,也表明俱乐部运作的可行性。”据殷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敏介绍,自2005年底成为首批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以来,在市、区体育局和街道办事处指导下,作为一个社区公共服务机构,俱乐部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街道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辖区内18所中小学场地开放、社区49个健身苑(点)、公共绿地运动场、124支健身团队的业务培训等工作委托给俱乐部管理。
但最初“打开校门”并非易事———“安全”、“管理”、“物耗”三大主要瓶颈横亘眼前。陈敏告诉记者,在积极摸索出相应对策的过程中,街道与俱乐部积累了不少经验。
学校怕出事,首要解决的便是安全问题。通过多次商谈,街道与中保财产公司签订保险合同,由该公司负责为18所学校场地在指定时间对社区开放活动中所发生的意外人身伤害提供保险。学校每份保单2000元,每人次最高赔偿20万元,每个学校一年累计赔偿额为100万元。近两年,学校场地开放已纳入社区综合保险范围,予以更有力的保障。
针对谁来管理、如何管理,由城市社区居民根据共同目的和兴趣自愿组成的俱乐部“唱主角”。俱乐部在组织机构、运作机制、业务流程上均有明确规定,如进入学校活动人员必须主动出示俱乐部个人或团体会员证等。
而对公共服务设施在开放共享中造成的物耗,则由街道每年负责考核评估,并根据实际开放情况给予一定经费补偿。
激活资源,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解决了三大“拦路虎”,安然度过初始发育期的俱乐部迎来成长成熟期,但公共体育资源日常化管理和团队活动拓展同样需要耐心和智慧。“俱乐部聘请学校老师和社区志愿者担任健身活动现场管理员,同时加强场地巡查、规范活动登记等。”俱乐部主任巫繁荣谈到,确保安全有序开展健身活动是前提。
“在合作互动中,学校与社区双方也慢慢培养出默契。”工农新村小学校长陆鸣安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几年下来,到校园早锻炼的居民一到7点半,便会主动有序离开,基本上用不着催赶。“大家这么珍惜这块场地,学校更有底气,也乐意服务。”
而完善“造血功能”意味着俱乐部的长远发展。记者从殷行街道办事处获悉,俱乐部相继同企事业单位联办、承办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如组织海派秧歌交流、社区拳操展示,策划了几十场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比赛,增强独立运作的能力。
“此外,俱乐部逐步将社区资源共享的范围由原先教育、体育资源扩大到与健身有关的文艺、娱乐等,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有偿低偿服务,继续拓展社会功能。”陈敏告诉记者,已成功开设低价收费的“国和羽乒馆”成为俱乐部活动基地,此举既修缮了学校体育场馆,又便于居民体育锻炼。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