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SAT / AP / 高复新闻
正文
字体:

复旦高招面试题曝光:馒头血案也在其中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4月12日

内容导读:

    质疑三:面试选拔是否招到特长生和偏才?

    答:总的来说,学生们的水平都还不错。我觉得这批孩子比当年的我们更聪明,知识面更广,各方面的应变能力也更强,几乎没有书呆子,但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时事的关注很少,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不如我们那个时代的学生强,对自己的未来人生缺乏规划。在我面试的学生中,有几个表现比较突出的,但没有发现什么特长生和偏才,更没有碰到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学生。但我认为这种模式是好的,如果继续坚持,应该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我不担心这种方式得不到推广,我只担心人们会把这种新的选拔方式改造成另一种‘应试教育’,我敢推断,明年如果还搞‘面试招生’,社会上肯定会出现‘面试训练班’之内的‘投机’机构。那样的话,我们的这次改革就真正失去意义了。”

    而据记者调查,该专家的担心并非多余。上海某重点中学的一位女生在参加面试后作了一份总结,总结列举了她所经历的面试中的“得失”和“经验”,分析哪些题是必答题,哪些题可以事先做准备,在面试时如何运用一些技巧反客为主引导专家等,其中有一条重要经验是“专家提的问题大都是从同学的回答中提出质疑或要求举例,”因此,“牛若吹得太大容易被识破”。

    大学者的考题

    陈寅恪先生

    1933年夏,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国文系拟入学国文试卷,先生别出心裁地出了个“孙行者”的上联。他心许的答案乃“胡适之”,孰料有考生对曰“祖冲之”,后来居上,让先生欣喜不已。这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了。先生以为,今后国文试题,应与前此异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庶几可使应试者,无甚侥幸,或甚冤屈之事。

    钱钟书先生

    当年,北京市郊有位意欲投考钱先生门下的教师曾托人前去打探“该看哪些参考书”,钱先生摆一摆手:“不用准备,准备了也没用!”言下之意是大可轻装上阵了?不尽然。据王水照教授回忆,上世纪60年代钱先生招研究生,出的题目中有选录几首白居易的诗,让考生指出其中有否败笔并说明理由。这样的题目,凭几本临时抱佛脚的参考书行么?钱先生状似轻灵的伯乐笔下在意的,不仍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