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体育健身新闻
正文
字体:

水下考古队员经历“魔鬼式”历练

来源:转载编辑:zhailiting发布时间:2010年9月14日

内容导读:本报记者采访了甘才超,听他讲述了在水下考古训练营生活和集训的日子。潜水、救援、水下摄影、探摸取物等水下考古训练,都为接下来的渤海湾考古做准备。----学网新闻频道

 

  天津水下考古启动之后,从中国水下考古中心集训回津的两位考古队员成为将来最可能下水探摸和考古发掘的专业人员,这两名小伙子就是张瑞和甘才超。张瑞在“南澳一号”考古工作结束前,甘才超已经提前从东南沿海的另一考古探摸现场回津,参加了本市水下考古的线索搜集、走访和海上“打点”作业。本报记者采访了甘才超,听他讲述了在水下考古训练营生活和集训的日子。潜水、救援、水下摄影、探摸取物等水下考古训练,都为接下来的渤海湾考古做准备。

 

  正式集训前

  要过淘汰关

  甘才超(以下称阿甘)和张瑞从报名到正式前往水下考古训练营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去年的6月5日,当他们到达位于阳江的潜水训练基地的时候,首先面对的就是三天魔鬼般的强化体能训练。

  阿甘说,最初是跑步加游泳。训练教官除了要求学员每天早上沿海边跑步锻炼体能外,还布置了三天后1000米游泳的考核任务。如果22人中有人没通过考核,将无法参加正式培训。

  一般学员的游泳训练上午安排两小时,然后从13时30分到16时继续锻炼。学员们先分组进行200米至300米游泳,然后不间断游了300米,后来再提升到不间断地游1000米。每天每个学员的游泳总距离都在3000米左右。完成任务后,阿甘发现自己的后背和手臂被晒得发红,右腿、右臂又酸又痛。教练下达的目标任务还有25米潜泳。

  入营后的第三天,正式集训前的淘汰考核开始了。培训中心安排了三个测试项目:500米游泳、25米潜泳及10分钟踩水,阿甘和张瑞都顺利过关。

 

  “魔鬼训练营”

  一个月练就30米潜水本领

  第一次潜水 “全副武装”

  6月8日,正式集训开始。因为很多学员都是初次潜水,因此教练安排他们在潜水池的两米深处“全副武装”练习。潜水衣都是为这些队员量身定做的,分湿式和干式两类。为适应深浅不同的水下作业,潜水服的厚度从3毫米、5毫米到7毫米不等。

  在探海楼一楼大厅,学员们见到了四位潜水教练,并领到六本padi(专门做潜水培训的国际机构)潜水专业教材。首先学习的是潜水理论课程,教练交代了阅读顺序及初步计划,要大家尽量完成阅读。这意味着,学员一天要看至少六七十页的书。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实地训练。在池子里被海水长时间浸泡,阿甘的后背、双肩及脸部开始大面积爆皮。

 

  第一次船潜 集体“喂鱼”

  第一次到开放性海域进行船潜,船潜就是乘着船出海后再潜水。“乘船出海后,大伙儿在船舷上一字排开,冲着大海呕吐。”阿甘说,“停泊时,浪一涌一涌地,使得船左右摇摆得比行进中还厉害。”第一次在海中潜水有八九米深。

  阿甘说,结束潜水后回到船上,胃又开始难受,然后就是呕吐。“一半以上的人都有晕的感觉,他们戏称晕船后的反应为‘喂鱼’。”此后,每隔两三天学员就被安排去船潜,大家渐渐地对晕船的恐惧淡化了。

 

  协调最重要 其次是技巧

  第一次在开放海域潜水是在大角湾的休闲风景区进行的。阿甘说:“当时海水大约27℃,我和另一个同伴在教练的带领下入水,把心思都放在肢体动作的配合上,没感到恐惧。”

  在训练中,教练一直强调纪律是潜水活动安全的保证,团队的协调最为重要,其次才是技巧。因此,阿甘和同伴学习潜伴制度、进行浮潜练习,非常重视配合。

  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学员们进行了近30次海潜练习,阿甘的潜水能力从2米、5米,最终达到了30米,通过了《救援证》《封闭式潜水》《开放式潜水》等十多项国际标准的潜水考核。

 

 


来源: 天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