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体育健身新闻
正文
字体:

“武术之乡”佛山人的乡愁

来源:转载编辑:zhailiting发布时间:2010年9月1日

内容导读:佛山功夫举世闻名,但却形象模糊。对佛山本地人而言,这种模糊体现在传统武术风气的日益淡薄、武术产业的尴尬没落,甚至习武资源的捉襟见肘。但对外界而言,这种模糊体现在,提到佛山武术,人们脑海中只有一团关键词的大杂烩。----学网新闻频道

澳大利亚女孩洋子在精武会拜师学习咏春,给师公叶问嫡传弟子张师傅敬茶。

 

在“武术之乡”佛山,虽然不是谁都会功夫,但校园广播操却极有功夫特色。

 


  佛山功夫举世闻名,但却形象模糊。对佛山本地人而言,这种模糊体现在传统武术风气的日益淡薄、武术产业的尴尬没落,甚至习武资源的捉襟见肘。但对外界而言,这种模糊体现在,提到佛山武术,人们脑海中只有一团关键词的大杂烩。

  《叶问1》中,代表“北方拳”的金山来佛山踢馆,将一众门派掌门人打倒在地,临末轻蔑地甩出一句“佛山不过如此!”

  当众多功夫迷怀抱“朝圣”之情从世界各地赶来,却寻找不到想象中的武馆街,感受不到向往已久的江湖气,甚至开始被模糊不清的“佛山武术”而搅混头脑,他们会不会发出同样的感慨?

  虽然残酷,但这或许才是真实的一面。今年来,佛山江湖可谓动荡:4月传出精武会馆无钱修复的消息,5月又爆出罗村与马东两“春”之争……

  资料记载,佛山为南方拳种的发祥地,集萃南北方拳种不下于60种,其中有影响力的就有10来种。武术素被视为佛山名气最响的一张名片。

  只是如今,这张名片上画满了问号。佛山重塑城市形象之际,我们试图梳理争论,尽力展示真相,最终抹去这些问号。

 

  影视之惑

  一些师傅讲,有人慕名来学武,练几个月换一家武馆,一连换五六家,最终怏怏回家。有人刚练两个月,就想飞檐走壁,甚至幻想打通生死玄关。

  Josh在佛山学咏春近一年了。这个来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23岁土著男孩,从小酷爱中国功夫电影,从Bruce Lee到Jackie Chan、Jet Li.怀着像Bruce Lee一样强大的梦想,大学毕业一年后他就来到佛山。

  去年12月,22岁的何仁龙也从江西九江慕名而来。看了《李小龙传奇》、叶问系列电影,何仁龙开始上网搜咏春拳练习。凭着跆拳道三段的功力,他先到佛山几家拳馆比试,最终暂时放下工作,拜入罗村一家武馆潜心学武。

  像Josh和何仁龙这样,被影视吸引而来学武的,绝非少数。《李小龙传奇》开播后,佛山精武会的电话常被打爆:每天不少于40个人来电咨询。广西、湖南等地的习武团体,请佛山咏春师傅必须预定。就连广州、中山等地的拳馆也常被“骚扰”。据行内人估计,因影视而来的达六成。

  拳馆数量也急剧增加。2005年至2009年,在佛山市武协登记的咏春拳馆约有10家;而2009年至今新增的就超过13家,其中4家来自东莞、中山、珠海和广州。这还没算上市精武会登记的拳馆。由武馆派出师傅开的培训班数量更难尽数。

  但影视毕竟不是现实。一些师傅讲,有人慕名来学武,练几个月换一家武馆,一连换五六家,最终怏怏回家。有人刚练两个月,就想飞檐走壁,甚至幻想打通生死玄关。

  佛山市文广新局出版和版权科科长邓光民认为,影视作品往往为剧情需要做大量艺术加工,传播佛山武术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很多误导。

  “咏春拳空前繁荣,令我想起曾经的佛山武林。”86岁的梁牛,是叶问同门师兄弟阮奇山弟子。他回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佛山,锦华路、升平路、筷子街等条条街道都有武馆收费授徒。在家学拳的人数更难统计。“估计十个佛山男性中就有一两人会功夫。”

  在那以后,佛山的武馆数量几经增减,直至改革开放后逐渐多起来。目前,佛山有武馆约两三百家,远比上世纪20年代多。然而,一些曾令佛山武术界自豪、激发艺术创作者诸多灵感的东西,似乎也在悄然逝去。

 

  风气之变

  两到三年后,很多学员“感觉学完了”,便甩下棍子走了。甚至有些年轻学员打个照面,两三天后就没了影。

  有个行内共识是:学武的人多了,但吃苦精神大不如前。

  咏春第九代传人甘家康,人称“黑面南”,与叶问同宗同门。在他的青龙武馆,学员大多还在读书,每到假期就成群来报到,在100来平方米的武馆内,耍枪舞棍蹲马步。一段时间后,有的学员转成长期学员,每周固定几晚来练武。但两到三年后,很多学员“感觉学完了”,便甩下棍子走了。甚至有些年轻学员打个照面,两三天后就没了影。“感觉学完了?我的弟子多学了10年还觉无止境。”

  学员想走,甘家康也不阻拦。他深知传统武术入门枯燥,一个蹲马步就要练上几个月,极易令年轻学员中途放弃。甘家康更清楚,不是所有学员都冲着传统武术而来,甚至有人捏着宣传单来学泰拳、跆拳道。但甘家康一一满足。为了稳住武馆运营,他缩短了基本功练习,尽快进入拳法练习,甚至聘来时髦拳种的教练。“仅是学员,叫我师傅,自认学好就散。”

  真正令甘家康在乎的是他的“弟子”。1970年,甘家康习武10年,招收第一个弟子,至今已有十多个入门弟子。“精挑细选,情同父子,拜师不用缴费。”

  难得的是,佛山武林至今保存着传统拜师仪式。只有人品好、热爱武术、有天分,才会被师父收为弟子。拜师时弟子要交一次学金,逢年过节还要奉上利是。过去,弟子甚至要对师父“生养死葬”。如今,师父们都不愁收入来源,收弟子只为传承。

  弟子毕竟少有,师父们看惯学员如流水般来了又去。开设武馆十多年,甘家康已不记得教了多少学员。

 

  维系之难

  目前佛山武馆大多生存艰难,稳定盈利者已是少数,能向外地扩张者更是凤毛麟角。而《叶问》电影中令观众神往的“武馆街”,现实中也找不到可堪印证的实例。

  影视吸引来众多学武者,依然难为武馆生存打包票。

  每晚8点到10点,南海平洲玉器广场,一位60来岁的老人领着二三十名学员练功。只见他稳扎马步,横出右掌照面劈去,一名精瘦男子霎时被掌风击中,踉跄退了数步。

  老人正是洪拳传人梁荫邦。梁荫邦10岁随父练习洪拳,而其父则师从广州一名洪拳传人。年轻时,梁荫邦立志传承拳术。当时,顺德、南海的村镇请他教拳,做保安的梁荫邦一下班就赶去,除车马费分文不取。

  4年前,他在师兄支持下开办洪拳馆,广收学徒,仍不收学费。好景不长,前年因场地无法再免费提供,找过当地居委会帮忙又一直无回音,梁荫邦只好在此教些拆解后的简单招式。

  “武馆运营很难维系,只能自生自灭。”梁荫邦常

  看着墙角兵器发愣:长短钢刀、红缨枪、双龙棍,洪拳馆的弟子耍过两年;原本高挂的一对沙袋,与狮子头并卧在兵器旁边。

  据南都记者了解,目前佛山武馆大多生存艰难,稳定盈利者已是少数,能向外地扩张者更是凤毛麟角。而《叶问》电影中令观众神往的“武馆街”,现实中也找不到可堪印证的实例。

  师父开班带学员,每月约收三四百元学费。多数武馆沿用着传统的运营模式。而佛山精武会和佛山市武协,相当于武林的“行会”。成立武馆时,还须任选一家“行会”注册。

  令佛山人骄傲的是,佛山精武会会馆是国内仅存的两家精武会馆之一,另一家在上海。然而,正是这座号称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精武会馆,今年4月传出无钱修缮的消息。

  少数武馆正在寻求“转型”和“突围”。罗村恒胜武馆的馆长吴胜东,曾师从叶问早期弟子伦佳学武15年,幸运地赶上近年的“咏春热”,“开馆就收到大量学员”。

  与传统经营不同,恒胜趁势在茂名、勒流和罗村沙坑连开3家分店。分店参照零售连锁的模式,由加盟者全权打理,每年上缴数千元加盟费,“总店”则提供技术支持。“等到名气上升,还要在广州等地开更多分店,坐收加盟费。”

  在吴胜东的算盘里,学费也将随名气而抬高。如此,开武馆不仅不忧维系,反而有良好的赚钱前景。

 

  门派之争

  两“春”之间长期相斗,矛盾时有触发。平时,两派弟子经常切磋技艺,互伤情况也偶有发生。

  笼罩在武馆上方的阴影,除了经营难题,还是彼此间一触即发的派系矛盾。被外界视为佛山武术之代表、频频在影视作品中抛头露面的咏春拳,其名称本身就饱受争议。

  知道叶问的人,未必知道他曾跟两位师傅学过拳。一位是梁赞之子梁璧,另一位是陈华顺。其中,梁赞被认为是咏春的发扬者,人称“佛山赞先生”。其门人包括如今的佛山精武会会长梁旭辉等。陈华顺世居顺德,人称“找钱华”,至今有两位曾孙住在杏坛,自命为永春门人。

  两“春”谁为正统?永春门人代代相传的故事是:永春原出福建南少林永春堂,因南少林支持反清复明被灭,改叫“咏春拳”以避祸。陈华顺临终时交待儿子陈汝棉,待清灭就改回“永春”。可到辛亥革命后,弟子们认为此事为门派事务,不应只向儿子交待,改名之事便搁置下来。

  咏春门人认可另一个版本:陈华顺的儿媳黎妙显,得父亲花洪拳传人黎三兴真传,练得一身好功夫。陈华顺之孙陈家廉,从母亲处学花洪拳,从父亲处学咏春拳,后将自练的拳称为顺德永春拳,并传承至今。

  两“春”之间长期相斗,矛盾时有触发。最近,咏春后人商议要拍摄一部本土的功夫电影。消息一出,永春后人也提出要拍《永春小子》。平时,两派弟子经常切磋技艺,互伤情况也偶有发生。

  此外,大佛山地区以咏(永)春为主题的公园也有两处。一处是马东村,另一处则在叶问故乡南海罗村。2008年始,顺德区已在申请“中国永春拳之乡”称号,并已通过国家体育总局的验收。

  在叶问后人叶准看来,老佛山镇(如今的禅城区)才是咏(永)春故乡。他的理由是,梁赞是鹤山人,却一直活跃在佛山;叶问也曾在如今的莲花广场练拳;陈华顺虽生于杏坛,却在老佛山做生意,后拜梁赞为师。“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乡,讲的是武术之乡。”

  但更多咏(永)春后人开始厌倦争论。“上几代没解决的事情,后辈人怎么解决?争论起来意义也不大。”今年50来岁、练永春31年的徐兆祥说。南海丹灶文化站树德武学堂吴德明馆长也认为,争论纯粹是内耗。“永春咏春是一家,只是技法不同。”

  吴曾去过福建永春县,永春白鹤拳的发源地。“永春白鹤拳都形成不同派系,如白鹤、鸣鹤、宿鹤等,人家也没去争正宗不正宗。”在吴看来,从史料来看永春的证据更有力,但咏春叫开了,也欢喜接受。

  叶准则坚持认为,两春不同,各有发扬,“彼此不否定存在价值”。他认为,单说谁起源于谁或谁更正宗,是说不通的。

  事实上,单咏春在佛山也有5个主要派系。《叶问前传》上映后,姚才、阮奇山后人曾发声明称电影与史实不符。除姚阮叶三家,还有张保咏春和彭南咏春两派。

  然而,“各个派别很难走到一起。”叶准说,他曾在香港成立世界咏春拳联会,邀请各派系弟子参加。但这种努力也遭遇过阻力。“积怨太深,个别门派间总会有不和。”

  “矛盾根源可以追溯为名利。”精武会会长梁旭辉说,各派系总是希望有更多的追随者,追随者们往往先看这派功夫是否够厉害。

  不少拳派掌门人已意识到“内耗”的严重,主动武林其他掌门人保持好的关系,寄望共同发展佛山武术。

  无论是改变还是放任,对向往佛山武术的人而言,两“春”之争都足令其一头雾水。曾有本地网友发帖问:“顺德和佛山,到底谁才是咏(永)春故乡?”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咏(永)春后人们再次想到了电影。不久前上映的《叶问前传》中,叶准的观点“不分你我他,咏春是一家”多次被强调。出品人冼国林正是叶准的徒弟。

  这方面官方也在努力。佛山本土大型电视纪录片《佛山武道》正在拍摄中,由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电视台与央视联手打造。消息称,今后还会通过电影、电视剧、动画来加大佛山武术的宣传和推广。

 

  建言

  黄飞鸿过时了需要新代言人

  都说“天下功夫出少林”,但是现在也有微词。当少林功夫日益表演化后,人们开始怀疑少林功夫是否真得如此强?毕竟,功夫不是靠说,而是靠打的。作为岭南功夫代表的佛山,如果够胆举办一场擂台赛,又能通过擂台赛证明佛山功夫,相信风头绝不亚于少林。

  黄飞鸿很有名,当时也带动大家了解佛山,了解洪拳。但是大家要明白一点,黄飞鸿已经过时了,如果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佛山和佛山特色洪拳,需要新的代言人。以佛山武林洪拳门派中,一直不乏宗师,最近我就准备拍一部洪拳新宗师的电影,通过新一代宗师让大家了解佛山武林不只是以前辉煌过,现在依然如此。

  佛山政府关心武术推广之心已很明显,也跟很多关心佛山武术的香港同行有过接触。但是我感觉,政府没有集中力量去执行这些好的想法。如果可以的话,建议佛山市政府成立一个推广武术的专家小组,由副市长挂帅,并设立专项资金,一年二百万左右,相信肯定有相当大的成绩。

  目前国内城市中,推广形象较成功的范例就是杭州,他们政府底下就设有类似机构,长期接触各行各业城市推广的专业人士,之前曾借《非诚勿扰》大大地宣传了西溪湿地。

  ———《叶问前传》电影出品人、叶准徒弟冼国林

 

  请政府搭台走出去看看

  佛山武术的发展被典型的珠三角水文化掣肘,自我陶醉于一脉传乘,不够大气,没有自己的灵魂和见解。祖师爷就是上帝,津津乐道于什么正宗、什么祖上有多厉害,老借祖上来忽悠,不想突破,固守陈规。我认为这是佛山功夫的死穴。佛山各拳种各门派拧成一整股绳的雄心还未出现,练武之人眼界还未放远,要想突破首先要克服这些。

  此外,政府一定要先“搭台”,将武术发展确确实实当作一个文化发展工程去关心,经常组织练武人,带着我们的功夫文化走出佛山这个圈子,到外面看看,多交流,知道自己在怎样一个位置上。

  再次,佛山应该有自己的武打电影,讲述真正真实的佛山武林故事,同时让武校迅速建起来,让全世界的朝圣者有落脚之地。

  ———丹灶文化站树德武学堂馆长吴德明

 

  武术应成为中小学必修课

  佛山要对外打武术牌,就一定要做好武术的推广,而武术的推广又需从小抓起。日本人从小就开始学空手道,而在佛山,武术也应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而非兴趣班。譬如体育课可以不做广播体操了,改练武术,从小培养,等有兴趣了,再系统专业地学。

  ———陈氏太级拳馆馆长陈春生

 

  借鉴跆拳道给学员授“段位”

  武林流传“十年才一小成”,等练成武林高手,学员们都老了。这令缺乏耐心的练武者却步。但我看到,刚入跆拳道馆的孩子被授为白段,像拿奖一样兴奋;等掌握基本知识和技术后,便晋级为黄带……如此一直升为黑段。每增加一个段位,学员的决心便多一层。佛山武林界很少这样做,只是香港的武馆有所,收效不错。此外,建议佛山成立一家研究佛山武术的专职机构,专门收集保护传承武术资源。

  ———佛山市文广新局出版和版权科科长邓光民

  统筹:

  南都记者 刘艳玲

  采写:

  南都记者 刘艳玲 陈怡 赵璐 尹冀鲲 实习生 何玉莹 卢玉梅

  摄影:

  南都记者 陈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