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在职硕士新闻
正文
字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80个热点21-40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7月28日

内容导读:

  27.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与具体劳动一起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离不开土地、设备、原材料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使用价值生产的物质要素和条件,所以它们和具体劳动一起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本身不创造价值。

  28.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m)同可变资本(v)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加深。

  表示方法:物化劳动表示法:m′=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m /v;活劳动表示法:m′=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9.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绝对延长工作日或增加劳动强度,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工作日总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者的共同点在于,无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主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就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相对剩余价值。在现实中这两种方法往往是结合使用的。

  30.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单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31.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报酬。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资本家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能成为商品的是劳动力,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区别劳动力和劳动,是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

  32.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就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再生产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特征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因而总是伴随着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一方面,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动机;另一方面竞争规律从外部强制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迫使他积累。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