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在职硕士新闻
正文
字体:

2005年法律硕士入学考试(综合课)试题(含答案)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7月14日

内容导读:

6.法律规则可以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这一分类所依据的标准是(   )。
A.法律规则规定的内容           B.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
C.法律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     D.法律规则所包含的社会关系
【答案】A。根据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的不同,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根据法律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选项D的分类方法不存在。

7.法律草案表决通过后,该法律(   )。
A.自通过之日就具有了法律效力    B.在公布之前不产生法律效力
C.必须自公布之日起产生法律效力  D.只对赞成其通过的人具有法律效力
【答案】B。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程序中不可缺少的最后一个步骤,它是法律生效的前提。法律通过后,凡是未经公布的,都不能产生法律效力。因此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虽然法律公布是法律生效的前提,但法律公布日期和法律生效日期并不等同。法律可能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也可能依法在公布后的某个日期起生效。因此,选项C错误。法律体现国家意志,对其调整的人同具法律约束力,而不管其是否赞同该法律。

8.关于当代中国法律渊源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
A.就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陆地区的法律渊源而言,可以概括为以宪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主的法律渊源
B.在我国,作为法律渊源之—的“法律”一词是在广义上使用的,除了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外,还包括其他有立法权的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C.民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必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后才能生效
D.国际法不构成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法律部门,但是我国签订或加入的国际条约是我国的法律渊源之一
【答案】D。内地的法律渊源以宪法为核心是正确的,但并非以行政法规为主,而是以法律为主,行政法规从属于法律。因此,选项A不成立。作为法律渊源之—的“法律”一词是在狭义上使用,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因此,选项B不成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必须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才能生效,并非“备案”后生效。因此,选项C不成立。国际法与国内法相对,是根据创制主体和适用主体的不同进行区分的;而法律部门是根据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进行区分的。因此,国际法不构成我国的部门法。因此,选项D正确。

9.通过分析某一法律规范在整个法律体系和所属法律部门中的地位和作用,来揭示其内容和含义,这种法律解释的方法称为(   )。
A.文理解释      B.系统解释      C.目的解释      D.语法解释
【答案】B。文理解释、语法解释、文义解释,即文法解释,是指对法律条文的语法结构、文字排列和标点符号等进行分析,以便阐明法律的内容和含义;系统解释,即体系解释,是指分析某一法律规范在整个法律体系和所属法律部门中的地位和作用来揭示其内容和含义。目的解释,是指从制定某一法律的目的来解释法律;目的解释中的“目的”包括原先制定该法律时的目的、该法律在当前条件下的需要、整部法律的目的、个别法条、个别制度的目的。

10.关于法律权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一词最早来源于教会法
B.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与非法律意义上的权利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代表着某种利益
C.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与义务相互关联,权利的实现离不开义务的履行
D.法律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但是必须超越社会的文化发展
【答案】C。法律一旦形成,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就伴随产生。因此选项A错误。选项B错误,利益不是法律权利和非法律权利的区别,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得到法律的承认或者确认。选项C正确,因为在价值功能上,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具有互补关系。选项D错误,法律权利具有社会性,其最终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