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四六级证书不应与就业挂钩
来源:转载编辑:Yan发布时间:2012年1月6日
内容导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负责人表示,汉语能力测试立足于提高使用者的汉语应用能力,是公益类社会性考试,采取考生自愿参加的方式,在政策上不与升学、就业挂钩
俗称“汉语四六级”考试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日前在一些地方进行了首次试点。有人担心,测试一旦正式推广,将逐渐成为一种专业准入门槛,甚至成为部分企事业单位用人的标准,从而加重学生考试负担。另外,测试会不会成为强制性考试,也令不少在校学生担忧。对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负责人表示,汉语能力测试立足于提高使用者的汉语应用能力,是公益类社会性考试,采取考生自愿参加的方式,在政策上不与升学、就业挂钩。
公众对于汉语能力水平测试可能出现的变异而感到担忧,是现实原因使然。前车之鉴,就是“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一旨在提高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测试,当初只在少数高校推行,后来逐渐演变为全国所有高校都参加。其中,英语四级考试是否通过,曾在一段时间内与大学生能否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直接挂钩,而四六级的通过率、优秀率,也成为评价一所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社会舆论对 “英语四六级”考试出现应试化、功利化倾向而忧虑时,教育部曾解释,从来没有要求高校将此与学生毕业、取得学位挂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英语四六级”考试举办的行政背景,因为这种由行政部门主导的、面向所有学生的全国统考并不多见。种种因素作用之下,这就很自然地成了评价各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标准。
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的推出,应该说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比如,从推出起,就不进行及格与不及格的划分;另外,教育部门也强调,将由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承担组织工作,采取考生自愿参加的方式。
然而,能否真正坚持这一测试的公益性和社会性,是防止其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走调变形的关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淡化这一测试的行政背景。众所周知,如果考试的行政背景很强,作为考试组织者,就难免利用行政力量,包括下发文件、通知来推广这一考试,而地方、学校往往难以拒绝行政指令。长此以往,组织本地从业人员和在校学生参加这一测试,就可能变为地方有关部门和学校的一项任务,参加测试人数以及测试成绩往往成为地方和学校的一项政绩,自愿参加也可能悄然变为强制,个别地区再制订将测试成绩与升学、就业挂钩的 “土政策”,也不是不可能。
从这一测试的首次试点来看,不难发现行政力量依旧存在。按理,如果考生自愿参加,这一测试应该采取公开招募测试志愿者,或者公开报名的方式,而不是交给地方和学校组织在职人员、在校学生、社会人员参加。而且,作为社会化考试,应该通过其评价质量来吸引考生,获得生存空间,而不宜依靠行政部署。通过组织进行的考试,很难反映出社会对这一考试的真实评价。据报道,这次试点没有采取公开报名方式,而是各地有针对性地组织人员参测,比如,北京组织了市区县语委办的工作人员参加测试,有的省份600多名参测人员以高校学生和省级普通话测试员为主,云南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的479名大学生、南开大学的240人分别被招募参测。这种方式,虽然注意到了测试的广泛性,但从试点起,就偏离了其确定的社会性的方向。在正式推出时,很有可能还会是这种组织参考的形式。
有关方面在推行考试时,不妨多收集一些各方的反馈,以便进行调整。否则,这一测试非但难发挥提高国民汉语水平的作用,反有可能制造新的考试经济,增加从业人员和在校学生学习语言的负担。
(来源:学网)
推荐阅读:
汉语四六级考试是否有必要?
英语四六级作弊广告登上高校墙
汉语四六级究竟何去何从?
汉语四六级考试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