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力资源新闻
正文
字体:

高温热议高温补贴

来源:转载编辑:zhouj发布时间:2010年8月13日

内容导读: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0C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0C以下的(不含330C),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学网新闻频道
  今年入夏以来,“高温”始终是媒体上一个炽烈的话题。即使立秋已经过了5天,但在全国,尤其是南方,相当一部分地区仍然高挂“高温橙色预警”,这意味着这些的地方的最高气温仍在370C及以上;而高温的峰值则在重庆,那里发出的是“高温红色预警”,最高气温居然达到400C及以上。

  在这种大气候下,防暑降温就成了劳动保护的重中之重。然而,在这方面,不尽人意之处仍然随处可见。尤其是关于济南市的建筑工人中暑身亡的新闻报道,不由使人想起“赤日炎炎似火烧……”。《水浒传》中的这一民谣所描写的盛夏酷暑中的社会不公平,似乎以更为现代的方式被“翻拍”。

  《新京报》因此而设计了一份简短的问卷,在网络上征询民意。以下就是问卷的答案:当问到“你知道‘高温补贴’的有关政策吗?”,回答“知道一些”的占62.5%,回答“不太清楚”,占37.5%.仅从这些数据看,“高温补贴”政策的知晓度还可以,因为毕竟“知道”的人还是占据了大多数,三分之二,即使知晓的只有“一些”。

  但是,当问到“你在单位拿过‘高温补贴’吗?”回答“没拿过”的,要占 70.9% ;而“拿过”的只有21.3%;回答“不在室外工作没资格拿”的占7.8%.从这些数据看,“高温补贴”政策的“可及性”就很不理想了。“没拿过”的占了七成,而“拿过”的只占二成。

  把这两组数据放在一些分析,就更有意思了,“知道”的和“没拿过”的都是大多数,占了六、七成,看到而拿不到,那确实是很难令人接受的。

  再看看第三组数据,这次问的问题是,“‘高温补贴’发放难的原因是什么?”而且被调查者可以“多选”。于是,回答“监管部门监督不到位”,占36.3% ;回答“法律规定落后,也缺乏可操作性”,占25.5%;回答“工会没有发挥督促作用”,占17.8%;回答“企业缺乏发放的动力”,占16.7%.归纳一下,原因有三,一是“监督”的问题,二是“法规”的问题,三是“企业”的问题。“监督”的问题涉及两家,人保部门和工会,如果将第一问和第三问的数据相加,就超过了半数(54.1%),但可以想见,这两个选项得到的调查数据会有一定的重复。

  “法规”的问题,在调查数据中居次位(25.5%),不过在媒体的报道中却常常提及。相关的法规是2007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但其重点放在高温气候下须采取的劳动保护措施。有关“高温补贴”的规定,就条件而言很具体:“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0C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0C以下的(不含330C),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按今年的实际情况这是很适用的。但“具体标准”却不具体:“高温津贴的具体标准由省级政府或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制定”,而省级政府或有关部门已将此规定落实的似乎不多。

  至于“企业”的问题,“缺乏发放的动力”是可想而知的。当然,按规定,无“动力”的本可作“适当调整”。若是非上工不可,那就必须要有“动力”了。

  总而言之,现在的问题看来还是要督促各地落实和制定“高温补贴”的标准,另外就是要监督实施。难道我们的人保部门和工会就仅仅满足于已经发了个“通知”吗?

热门标签:高温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