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在职硕士新闻
正文
字体:

跨校跨区跨专业的北京大学考研经历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7月25日

内容导读:
      一 心路

  首先我得申明,我其实并不是一个善于和喜欢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写这部分,是因为这一年来的考研生活是那样的波澜壮阔,那样的跌宕起伏,那些成功的愉悦与失败的痛苦,磨砺了自己的意志。无数次孤身一人在图书馆熬夜苦读,无数次深夜疲惫不堪地骑车几里地回宿舍睡觉,现在想来,涌上心头的,苦固然有之,然而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兴奋,那是一种奋斗的豪情,激扬的青春。那些日子,我找回了失去已久的童年时的梦想与激情,并为了这些梦想而奋斗,这一切,与我而言,是一笔财富,促我成长。

      1)突围

  2005年,我23岁,工作三年。

  我上学早,从小到大,我一直和比自己大两三岁的人在一起,大概是因为这样,十几年来,我似乎习惯了身边的人比我大的感觉。然而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身边的大学生们,居然都是87年出生的小孩子,填履历表的时候,发现自己居然已经是工作三年的老同志了。同学们或娶妻,或买房,一个个都成家立业了,我突然无限的惶恐,我意识到,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我该怎么办?娶妻生子么?似乎时间还早,等到二十七、八,应该也不晚吧?嗯,离青春的结束还有几年时间,我该好好考虑下该做点什么了。回首我生命的前23年,是那样的平淡,那样的按部就班,那样的乏善可陈,甚至不用等到老的时候,我现在就已经不能回忆起我究竟怎么就已经吃过了几万顿饭,度过了几千个日日夜夜。成家后,我的人生会更加平淡,更加按部就班,更加乏善可陈。我不甘心,在这青春的尽头,我总要为自己做些什么,才对得起童年时的那些梦想,才对得起望子成龙的父母。——考研吧,2004年年末的某天,我对自己说。

      2)扬帆

  决定考研后,我很是为自己激动了一番,这大概是人之常情,那时的自己,只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提前预支了一下破茧的激情,却没看到脚下的路其实是那样的曲折而崎岖。无论如何,我总是定下了考研的决心,虽然本人生平其实下过无数不了了之的决心,但是这一次,我相信自己不会动摇,因为青春不等人,我实在已没有多少重来的机会了。

  在决定报考什么学校的时候,我也没有费什么周章,因为我考研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突破自我。我在一所高校工作,收入虽然不高,倒也尚算优厚,而且说句讨扁的话,本人对钱也不是很在意,考研主要还是想换一个环境,多学点东西。况且,在研究生如过江之鲫的今天,一般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大概找到的工作和我现在的工作区别不大。既云“突围”,再选一所和我本科学校差不多的学校就实在有些名不符实鸟~所以我选择了一所名校,我童年时的梦想——北京大学。彻彻底底的“三跨”——跨校、跨地区、跨专业。

  其实考过后想想,报考名校“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都是考研,都要花几个月时间,考一般学校无非是心理压力小一点,书少看一点,苦少吃一点,但我辈既然考研,本就已经很苦,既然如此,再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一同学,原本打算报考南大,结果最后报名的时候因为求稳,改成一所普通学校。结果考到他们专业的第一名,比第二名总分高出30分,郁闷之情可想而知——付出那么多,却因为自己不敢“冒险”,得到的完全不成正比。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在最初的激动之后,我才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选择的这条考研之路的艰辛:我是跨专业,所以专业课完全白手起家;英语大二的时候稀里糊涂过的四级,基本上接下来的6年就没再碰过;所幸不用考数学,但是专业课的10本书也够我喝一壶的了。再加上我是在职考研,困难不言而喻。

  我唯一的“优势”大概就在于我着手准备考研的时间比较早——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考研,这大概是很多学生朋友做不到的。但这同样意味着漫长的煎熬,整整一年,我晚上推掉了所有应酬,心里时刻绷紧弦,只要有时间就得看书。这种神经质的心理状态维持了一年,甚至已经成了一种功利的思维习惯,我每做一件事,就在想这件事跟我考研有没有什么关系,若是没有,就想怎么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应付过去。

  比拼命学习更要命的是那种时时袭来的恐惧感和彷徨感:如果今年考不上怎么办?我报了这么一所名校,别人会不会笑我自不量力?如果当初我选择一所差一点的学校,现在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大压力了,那么我要不要换一所学校呢?种种彷徨一直伴随了我考研的12个月,我就一直在和自己心里的这些念头斗争,我不停的告诉自己:选择了北京大学有我自己的理由,既然当初做了这个决定,现在就不能半途而废,不要理会别人的冷眼,若想避免考不上的噩运,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看书,其实即便考不上,这一年来自己的收获其实也挺大的,至少基础打下了,明年再卷土重来的难度小了很多。

  说实话,相比学习本身,这种内心孤独的挣扎才是最痛苦的,这也是让无数考研人放弃最初的梦想的最大的原因。我很高兴,我坚持了一年,从未轻言放弃。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我总是战胜了自己,这是另一种收获,它对我成长的意义其实要大于被录取本身。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