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GCT语文笔记--重点突破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1月26日
内容导读:
语句衔接
语句衔接题的设置类型
1.排列句序
目的是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定性考查考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2.语句复位
语句复位能较好地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连贯性。是考试常采用的题型。句子复位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定位选句”,即句子的位置已确定,要求选择合适的句子。二是“定句选位”,即句子内容确定,要求从文章、段落中找出合适的位置复位。
考试语句衔接题的解题思路
语句衔接的测试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在解题时,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明确解题思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
2、合理、正确排列顺序,符合或时间或空间或逻辑等关系。
3、保持情境(语境)统一、和谐,列举对应,句式协调。
4、保持叙述角度一致、词语照应。
下面以一些考题为例做简要的分析说明。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答案:D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这道试题,①②句要从话题和陈述对象考虑。①②的话题是“宝塔”在什么地方。②句是以“宝塔”为陈述对象,两个句子的主语是“宝塔”,前后一致,表述连贯。③④句要从语意的连贯考虑。④句中的第2句以第1句的宾语为主语,在语意上衔接更紧密。
2.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答案:C
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③马上扔下背包,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 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A.②④①③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①②③
答案:C
这道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叙述“某校师生”关心集体,忘我地“和村民们一道”冒雨“投入抢收战斗”。我们知道,叙述一件事,语言的先后顺序要正确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④句是写师生听到广播,即得到信息。②句是写师生此时的一种心理,即得到信息后所产生的心理。③句是描写师生的具体动作,即在心理知道下的动作。① 句是对师生投入抢收战斗的形象描写。所以,答案应该选择C。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答案:B
这道题要从叙述角度一致考虑。本段文字是以“南天门”为中心来叙述的,所以承接上文应该先说“门外”,然后再说“门两旁”。联系下文的语意来看,前面的语意最好是“对联一副”,这样才能够衔接紧密。所以应该选择答案B。
4、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答案:D
①鲁大海--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半子,他身体魁伟,(a.粗黑的眉毛, 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
②天山连绵几千里,(a.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
b.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
A、①a ②a B、①a ②b C、①b ②a D、①b ②b
答案:D
这道题第1句要从保持句式协调考虑。第1句中要求选择的句子的前后两个句子都是主谓句,保持句式协调,选择的句子也应该是主谓句而不是偏正短语,所以选择a
这道题的第2句中对景物分类的角度要符合事理逻辑,将“高山”与“深谷”、“草原”与“森林”、“溪流”与“湖泊”分别并列在一起,这种分类才符合事理逻辑,所以应该选择b。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答案:C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_____ 。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答案:C
这道题要从表述的先后顺序考虑,这里的先后顺序应该是逻辑顺序。“不传达上级指示”这一统一思想认识的工作应该放在“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这种具体实践操作的工作前面,而不落实这两项工作的直接后果是“环保工作没人管”,最终的结果便是“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C选项排列恰当。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答案:A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__________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A
这道题可以说是最有创意的题目,解答此题要多角度考虑,一是注意空间关系,二是保持叙述角度一致,三是保持句式协调。从叙事的时间看,“我”现在不在杭州,应用“那”来远指;从叙述角度看,叙述的对象是“钱塘江”,所以应以“钱塘江”为中心来描写景物;从句式协调角度看,应该与最后一句用相同的句式。由此看来A选项最恰当。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 。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答案:D
这道题可以说是最简单的题目,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考虑。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公安干警”。所以D选项衔接最恰当。
8.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B ]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 _______ 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答案:B
阅读理解
占的比重最大。一般会针对词语和句子提问;针对段落提问;针对整篇文章的文意提问。
一、问题类型
1.考查文章主旨大意类
主旨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通过理解、分析全文,区别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进而总结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
主旨是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的核心,通常以主题句的形式出现在文中。准确把握主题句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主题句一般具有意思完整概括、形式简单的特点。一个段落一般围绕一个主题句展开,其他句子对主题句进行阐述,扩展或论证。而段落主题句又以文章主旨句为核心。
由于不同的文章要求不同,不同的作者手法各异,主题句的位置不尽相同。演绎性文章中,主题句一般位于篇章、段落的开头部分,开头就明确主题,然后展开讨论。归纳性文章中,主题句常出现于段末或篇末。有的作者喜欢开门见山,有的作者则喜欢作些铺叙,主题句也随之出现在开头或中间。从经验看,篇章的主旨句多出现在文章段首,有时是第一句话,有时跟在转折连词后面;此外,第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如出现问句,那么对这个问句的回答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大意。
应注意,这类题目的正确选择项决不会是原文主题句的简单重复,而是其意思的重新表达。
如果找不出文章的主题句 ,可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 ,如在头脑中列出该文的提纲 ,通过归纳、综合、分析的方法得出中心意思。
(1)找出文章所谈的人或事 ,以此作为主要对象。
(2)确定上述对象在文中最主要的行为。
2.考查文章细节类
理解字面意义是最起码的要求。当然,正确理解事实和细节有时也需要运用综合判断的能力。一般来说,细节题的答案都能直接从原文中找到。但是,细节题一方面数量众多,另一方面细节在文章中的位置往往不太显眼,因此,细节题很费时间。
(1)单一细节类
作者为支撑文章的中心内容 ,常运用与中心相关的细节来充分展示其观点。单一细节性的问题常用疑问词来询问 ,如谁,什么,哪里,何时,为什么,怎么样等。
(2)综合细节类
这类题的特点是涉及面大 ,解答起来耗时 ,对选项所涉及的四处(或三处)细节都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解 ,对阅读理解速度要求较高。
对细节性问题 ,首先要找出文中哪一部分与其相关 ,切莫受所给选项的影响 ,特别是那些答案本身正确或部分正确但却与文章无关的选项。同时要在文中找出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是一组句子来直接或间接证实自己的选择 ,切不可用与文章无关的证据来作为细节性问题的答案。
3.考查推理判断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的深层理解能力 ,包括逻辑推断、心理推断、事实推断、写作意图推断、材料的出处推断等。
这类题,作者常常把某些事物的发展情况留给读者自己去推断 ,它们通常不是在文章中明确表达出来 ,而是隐含在文章之中。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要仔细进行分析 ,将已述和未述的含义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在通篇理解文章的前提下去领会其深层含义 ,从而找到正确的结论和答案。有一点我们要做到 ,推断一定要以文章所提供的事实为依据 ,不能凭空想像 ,这样才能做出合理和正确的推断。
(1)要从语篇层面上把握全文,做到全局在胸;
(2)利用相关部分的背景知识,甚至常识推理;
(3)逻辑推理要严密;
(4)不死抠字面意思,也不可主观臆断;
(5)区别事实和观点;
(6)捕捉语言线索,按图索骥。
4.考查语句释义类
这种题型又称转述题。即重新解释命题人从一篇阅读材料中挑出的短语或句子。这类词句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语言文字或语法结构上有一定难度,不易理解;在特定上下文中有特殊含义。
做这类题时,一定要注意依据文章的主旨或段落的主题句来理解语句。尤其要注意它有没有偷换关键词句或者以偏概全。
二、应试对策
阅读策略:快速阅读,快速扫描全文;可先看题目再看文章,带着问题看文章。
1 加强整体阅读 ,提高对文章整体阅读的能力
所谓整体阅读 ,是说通过阅读 ,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这种把握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
阅读科技文 ,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价值 ,有什么作用 ,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阅读社科文 ,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 ,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有无分论点 ,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 ,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语言有什么特色等。
阅读文学作品 ,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 ,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 (事 ),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什么感情 ,如何评价这些人 (或事 )等。
之所以强调整体阅读、整体把握 ,是因为我们接受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过程 ,是一个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明显部分 :前者为认识问题 ,即认识、了解把握语料 ;后者为解决问题 ,即借助认识把握、解决具体问题。没有前者 ,或前者做得不够好 ,认识理解不到位 ,后者对具体题目的解答也难以准确到位。所以说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答好现代文阅读题 ,树立整体阅读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2 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 ,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 ,并对每个部分做具体的阐释 ;综合 ,也就是概括 ,就是再现各部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分析、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 ,从这个意义上讲 ,做语文试卷中多数题目 (个别识记题目除外 )都要使用分析、综合的方法 ,只不过因题目不同 ,有时侧重于分析 ,有时侧重于综合 ,有时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孰重孰轻 ,难分彼此。
一般地说 ,现代文阅读题目中 ,对词语句子的理解 ,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 ,对信息的筛选 ,多用分析的方法 ;而对信息的提取 ,对文章中心思想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 ,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例: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 ,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0 0 1年全国高考第 2 0题 )
A 《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令》晚出 ,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 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 在汉代画像石中 ,凡是有人骑马的形象的图案 ,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 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 ,“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答案为C。回答此类题目准确把握信息是基础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加工 ,从而得出合乎题意的判断。如对C项的判断。作者在原文第三段中说 ,在汉代画像石的图案中有人骑兽的形象 ,也有人骑马的形象。虽然神兽归神兽 ,马归马 ,两者各有其形 ,不相混淆 ,但作者并没说神兽和马分别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图案中 ,更没说凡是有骑马形象的图案中 ,就没有神兽神龙的形象 ,就不属于神话故事。由对以上信息的综合加工就可判断 ,C项的推断超出了原文所给的信息范围 ,所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从技术层面看 ,选择题与简答题的命制有很大不同。选择题无论是选错或选对 ,其命题的思路都是渗入一些与题干要求不相吻合的干扰项 ,用以迷惑考生。如 :
例: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1 998年全国高考第 2 5题 )
A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 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作物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 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 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 ,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此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B是正确项 ,可以从第二自然段得知 :“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 ,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而A项错在“推广种植上” ,因为文中说转基因作物仍是试验 ,“在世界上已种植有 1 0 0 0公顷左右”这个选项是在利用考生对文意不能整体把握的弱点 ,似是而非、“无中生有, , , , ”地进行干扰。C项错在“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原文说“可能对环境有危险” ,只是“可能” ,并没有说“最大”。这是在运用“判断失当”的方法来设置干扰项 ,这种方法往往将“单称、特称”说成“全称” ,将“可能”说成“实在” ,将“或然”说成“必然”。D项错在“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的目的” ,原文说“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 ,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需要指出的是 ,命题人常用的这几种编制迷惑项的方法 ,可一题一用 ,也可一题多用 ,同时还需注意迷惑项的编制往往是借助于对原文关键词语的增、删、改等手段来完成的 ,特别是在科技文阅读中表现得更为充分。
那么 ,怎样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呢 ?
如何分析 ,在方法上没有一定之规 ,但是要分析得恰当准确 ,首先应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什么 ,对象确定了 ,找出构成对象的具体因素及其综合特点的过程就是分析。
如何综合 ,在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可把文中的关键词语摘录组合在一起 ,形成答案 ,可在阅读中仔细体会、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 ,结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概括 ;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说了多层意思 ,依据答案的要求 ,所做的概括不能遗漏 ,这时就需要舍取法 ,将有关的几个意思分别摘取并组合在一起 ,这种方法多用于并列式结构或有分论点的文章中。
3 提高评价、鉴赏的能力
文学作品的阅读 ,虽然与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一样 ,都要考查对词义、语义的理解 ,对文意的把握等能力点 ,但是由于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 ,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形象的诠释、技巧的把握、语言的体会等。
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 ,首先应了解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 ,因各自的特点不同 ,阅读理解也各有侧重。小说阅读就是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 ,通过怎样的情节 ,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 ,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 ;散文的阅读则需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 ,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
针对现代文阅读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的特点 ,答题应循序而进 ,但对这一特点又需作辩证的理解。正因为“由浅入深” ,后面的题目可能是前面题目的注脚 ,特别是最后一道多选题 ,往往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作出分析 ,这其中尽管有错误的选项 ,但多数是正确的。深入地认识选肢 ,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这样再回过头来去解决前面的具体问题 ,成功率就会更高。
, >
B 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作物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 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 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 ,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此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B是正确项 ,可以从第二自然段得知 :“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 ,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而A项错在“推广种植上” ,因为文中说转基因作物仍是试验 ,“在世界上已种植有 1 0 0 0公顷左右”这个选项是在利用考生对文意不能整体把握的弱点 ,似是而非、“无中生有, , , , ”地进行干扰。C项错在“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原文说“可能对环境有危险” ,只是“可能” ,并没有说“最大”。这是在运用“判断失当”的方法来设置干扰项 ,这种方法往往将“单称、特称”说成“全称” ,将“可能”说成“实在” ,将“或然”说成“必然”。D项错在“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的目的” ,原文说“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 ,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需要指出的是 ,命题人常用的这几种编制迷惑项的方法 ,可一题一用 ,也可一题多用 ,同时还需注意迷惑项的编制往往是借助于对原文关键词语的增、删、改等手段来完成的 ,特别是在科技文阅读中表现得更为充分。
那么 ,怎样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呢 ?
如何分析 ,在方法上没有一定之规 ,但是要分析得恰当准确 ,首先应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什么 ,对象确定了 ,找出构成对象的具体因素及其综合特点的过程就是分析。
如何综合 ,在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可把文中的关键词语摘录组合在一起 ,形成答案 ,可在阅读中仔细体会、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 ,结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概括 ;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说了多层意思 ,依据答案的要求 ,所做的概括不能遗漏 ,这时就需要舍取法 ,将有关的几个意思分别摘取并组合在一起 ,这种方法多用于并列式结构或有分论点的文章中。
3 提高评价、鉴赏的能力
文学作品的阅读 ,虽然与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一样 ,都要考查对词义、语义的理解 ,对文意的把握等能力点 ,但是由于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 ,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形象的诠释、技巧的把握、语言的体会等。
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 ,首先应了解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 ,因各自的特点不同 ,阅读理解也各有侧重。小说阅读就是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 ,通过怎样的情节 ,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 ,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 ;散文的阅读则需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 ,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
针对现代文阅读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的特点 ,答题应循序而进 ,但对这一特点又需作辩证的理解。正因为“由浅入深” ,后面的题目可能是前面题目的注脚 ,特别是最后一道多选题 ,往往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作出分析 ,这其中尽管有错误的选项 ,但多数是正确的。深入地认识选肢 ,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这样再回过头来去解决前面的具体问题 ,成功率就会更高。
, >
B 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作物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 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 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 ,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此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B是正确项 ,可以从第二自然段得知 :“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 ,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而A项错在“推广种植上” ,因为文中说转基因作物仍是试验 ,“在世界上已种植有 1 0 0 0公顷左右”这个选项是在利用考生对文意不能整体把握的弱点 ,似是而非、“无中生有, , , , ”地进行干扰。C项错在“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原文说“可能对环境有危险” ,只是“可能” ,并没有说“最大”。这是在运用“判断失当”的方法来设置干扰项 ,这种方法往往将“单称、特称”说成“全称” ,将“可能”说成“实在” ,将“或然”说成“必然”。D项错在“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的目的” ,原文说“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 ,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需要指出的是 ,命题人常用的这几种编制迷惑项的方法 ,可一题一用 ,也可一题多用 ,同时还需注意迷惑项的编制往往是借助于对原文关键词语的增、删、改等手段来完成的 ,特别是在科技文阅读中表现得更为充分。
那么 ,怎样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呢 ?
如何分析 ,在方法上没有一定之规 ,但是要分析得恰当准确 ,首先应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什么 ,对象确定了 ,找出构成对象的具体因素及其综合特点的过程就是分析。
如何综合 ,在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可把文中的关键词语摘录组合在一起 ,形成答案 ,可在阅读中仔细体会、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 ,结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概括 ;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说了多层意思 ,依据答案的要求 ,所做的概括不能遗漏 ,这时就需要舍取法 ,将有关的几个意思分别摘取并组合在一起 ,这种方法多用于并列式结构或有分论点的文章中。
3 提高评价、鉴赏的能力
文学作品的阅读 ,虽然与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一样 ,都要考查对词义、语义的理解 ,对文意的把握等能力点 ,但是由于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 ,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形象的诠释、技巧的把握、语言的体会等。
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 ,首先应了解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 ,因各自的特点不同 ,阅读理解也各有侧重。小说阅读就是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 ,通过怎样的情节 ,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 ,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 ;散文的阅读则需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 ,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
针对现代文阅读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的特点 ,答题应循序而进 ,但对这一特点又需作辩证的理解。正因为“由浅入深” ,后面的题目可能是前面题目的注脚 ,特别是最后一道多选题 ,往往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作出分析 ,这其中尽管有错误的选项 ,但多数是正确的。深入地认识选肢 ,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这样再回过头来去解决前面的具体问题 ,成功率就会更高。
, >
B 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作物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 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 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 ,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此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B是正确项 ,可以从第二自然段得知 :“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 ,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而A项错在“推广种植上” ,因为文中说转基因作物仍是试验 ,“在世界上已种植有 1 0 0 0公顷左右”这个选项是在利用考生对文意不能整体把握的弱点 ,似是而非、“无中生有, , , , ”地进行干扰。C项错在“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原文说“可能对环境有危险” ,只是“可能” ,并没有说“最大”。这是在运用“判断失当”的方法来设置干扰项 ,这种方法往往将“单称、特称”说成“全称” ,将“可能”说成“实在” ,将“或然”说成“必然”。D项错在“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的目的” ,原文说“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 ,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需要指出的是 ,命题人常用的这几种编制迷惑项的方法 ,可一题一用 ,也可一题多用 ,同时还需注意迷惑项的编制往往是借助于对原文关键词语的增、删、改等手段来完成的 ,特别是在科技文阅读中表现得更为充分。
那么 ,怎样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呢 ?
如何分析 ,在方法上没有一定之规 ,但是要分析得恰当准确 ,首先应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什么 ,对象确定了 ,找出构成对象的具体因素及其综合特点的过程就是分析。
如何综合 ,在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可把文中的关键词语摘录组合在一起 ,形成答案 ,可在阅读中仔细体会、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 ,结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概括 ;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说了多层意思 ,依据答案的要求 ,所做的概括不能遗漏 ,这时就需要舍取法 ,将有关的几个意思分别摘取并组合在一起 ,这种方法多用于并列式结构或有分论点的文章中。
3 提高评价、鉴赏的能力
文学作品的阅读 ,虽然与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一样 ,都要考查对词义、语义的理解 ,对文意的把握等能力点 ,但是由于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 ,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形象的诠释、技巧的把握、语言的体会等。
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 ,首先应了解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 ,因各自的特点不同 ,阅读理解也各有侧重。小说阅读就是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 ,通过怎样的情节 ,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 ,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 ;散文的阅读则需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 ,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
针对现代文阅读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的特点 ,答题应循序而进 ,但对这一特点又需作辩证的理解。正因为“由浅入深” ,后面的题目可能是前面题目的注脚 ,特别是最后一道多选题 ,往往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作出分析 ,这其中尽管有错误的选项 ,但多数是正确的。深入地认识选肢 ,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这样再回过头来去解决前面的具体问题 ,成功率就会更高。
, >
B 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作物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 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 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 ,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此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B是正确项 ,可以从第二自然段得知 :“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 ,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而A项错在“推广种植上” ,因为文中说转基因作物仍是试验 ,“在世界上已种植有 1 0 0 0公顷左右”这个选项是在利用考生对文意不能整体把握的弱点 ,似是而非、“无中生有, , , , ”地进行干扰。C项错在“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原文说“可能对环境有危险” ,只是“可能” ,并没有说“最大”。这是在运用“判断失当”的方法来设置干扰项 ,这种方法往往将“单称、特称”说成“全称” ,将“可能”说成“实在” ,将“或然”说成“必然”。D项错在“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的目的” ,原文说“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 ,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需要指出的是 ,命题人常用的这几种编制迷惑项的方法 ,可一题一用 ,也可一题多用 ,同时还需注意迷惑项的编制往往是借助于对原文关键词语的增、删、改等手段来完成的 ,特别是在科技文阅读中表现得更为充分。
那么 ,怎样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呢 ?
如何分析 ,在方法上没有一定之规 ,但是要分析得恰当准确 ,首先应明确分析的对象是什么 ,对象确定了 ,找出构成对象的具体因素及其综合特点的过程就是分析。
如何综合 ,在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可把文中的关键词语摘录组合在一起 ,形成答案 ,可在阅读中仔细体会、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 ,结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概括 ;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说了多层意思 ,依据答案的要求 ,所做的概括不能遗漏 ,这时就需要舍取法 ,将有关的几个意思分别摘取并组合在一起 ,这种方法多用于并列式结构或有分论点的文章中。
3 提高评价、鉴赏的能力
文学作品的阅读 ,虽然与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一样 ,都要考查对词义、语义的理解 ,对文意的把握等能力点 ,但是由于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 ,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形象的诠释、技巧的把握、语言的体会等。
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 ,首先应了解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 ,因各自的特点不同 ,阅读理解也各有侧重。小说阅读就是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 ,通过怎样的情节 ,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 ,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 ;散文的阅读则需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 ,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
针对现代文阅读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的特点 ,答题应循序而进 ,但对这一特点又需作辩证的理解。正因为“由浅入深” ,后面的题目可能是前面题目的注脚 ,特别是最后一道多选题 ,往往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作出分析 ,这其中尽管有错误的选项 ,但多数是正确的。深入地认识选肢 ,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这样再回过头来去解决前面的具体问题 ,成功率就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