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在职硕士新闻
正文
字体:

考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冲刺讲义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7月13日

内容导读:

  五、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和收入分配。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

  1、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和收入的分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存在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方式。

  2、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和收入分配,并不意味着所有生产要素都创造价值。

  3、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遵循的规律不同,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都是劳动创造价值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对劳动创造价值发挥了作用,因此要允许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和收入的分配。

  4、在实行这一分配原则时,要注意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二者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兼顾效率和公平,是中央强调的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分配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

  ①允许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和收入的分配,反对平均主义,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与反对收入悬殊两极分化,就体现了兼顾效率与公平;

  ②要处理好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③在考到与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有关的试题时,应注意和贯彻“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

  5、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六、劳动价值论“(关于商品的理论、货币理论和价值规律)

  1、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

  ①提出劳动二重性;

  ②说明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不违背价值规律。

  2、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①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基础;

  ②有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的东西并非都是商品都有价值;

  ③有价值的东西都有使用价值

  ④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之中(可用此原理分析说明按质论价)。

  3、劳动的二重性:要重点把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联系和区别,尤其是二者之间的三方面区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包括两方面)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重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5、货币的产生:①自发产生;②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③价值形式发展的原因:形式于内容的关系(有了解,结合货币与金银的关系考应用)。

  6、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这三个职能各自的特点。

  ②支付手段产生的原因和后果。

  ③纸币和信用货币

  ④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表现形式上的区别

  7、我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深化了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具体表现在:

  ①劳动的内容;②劳动的范围;

  8、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是与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相联系的,注意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

  七、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共同点: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基本方法

  2、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各自的地位:前者是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般基础;后者是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重要特点。要把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具体实现过程。

  3、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因果关系:前者是起点,后者是结果。

  八、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对利润率的影响

  1、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有机构成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平均利润形成后,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大于本部门实际生产的剩余价值;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实际生产的剩余价值。

  3、资本有机构成在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各企业之间,都是不一样的,但对于利润率的影响正好相反。

  4、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反映部门之间关系,超额利润反映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

  5、在每个具体的时间、地点,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利润率水平都不一样。

  6、影响利润率的四个因素,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和区别。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