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近年报考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但仍有一些专业报考量不足,个别甚至出现招不满或无人报的现象.在个别学校的热门专业,即便是总分超过350分(四门课总分为500分,一般最低线为325分),也未必能保证被录取为计划内公费生.
据了解,目前报考人数较少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理工科专业上,文史类、经济类专业报考者一般较多.如在北京,理工类专业的报考与录取比例一般在2:1~4:1之间,但文科专业的报考与录取的比例则高达6:1~9:1.具体专业与学校之间,这种不平衡则更为突出.在专业上,工科的计算机、自动化等一直是热门,文科的法律、财经则一直是热门.在这些专业中,报考与录取的比例往往高达20:1以上,甚至更高.北大、人大等名校则是众多考生集中的地方.在这类学校,个别系的考生就可能超过1000人,没有绝对高的成绩,基本上难以保证被录取为计划内公费生.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建议同学可避开这类学校及这类专业.当然,一些热门专业或热门学校中仍存在一些相对的冷门方向及专业,同学不妨有选择地报考.
近几年,跨专业考研的队伍愈发壮大,许多考生不仅跨考相关专业,甚至还有人进行文理科间的"大转行".众所周知,"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的难度系数在考研中是最大的,"剑走偏锋",既有"满盘皆输"的危险,也可能会带来出奇制胜的效果.
那么,对跨专业考研的情势进行冷静的分析,并根据自身情况"对症下药"就显得特别重要.一般情况下,跨专业考研应遵循以下规律:
第一,跨专业占有优势的学科一般是数学和外语,因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首先在全国统考中就占了"便宜".而且,理工类各门专业基础课都与数学相关,学好了数学,转经济、自动化、计算机就具有"比较优势",基础也比较扎实.
第二,相对而言,考生比较认同的规则是"理转文易,文转理难".纯文科如历史,中文等专业更侧重于感性认识,所有专业都可尝试报考.但是文转理就不同了,高等数学就是第一个大门槛.所以,文科转理工科要慎行.
第三,转专业的方向最好遵守"就近原则",即寻找相近专业或相关学科来跨考.最安全的方法还是找同一门类下或同一基础理论下的不同分支,如果自身实力不是特别雄厚,切忌跨度太大.
第四,跨专业考研也要"投石问路",就是说在备考时找准相关院系和导师.有的学校和院系是欢迎并鼓励跨专业报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