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在职硕士新闻
正文
字体:

考研政治历年试题点评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7月13日

内容导读:

  一、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设置

  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修订政治理论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规定,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考试范围包括高等学校本科阶段设置的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

  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联合颁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98方案”),规定本科阶段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以后,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依照“课程对应、内容相接、分课推进、平稳过渡”的方针开始向“98方案”各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靠拢。此后,又根据江泽民2001年“七一”讲话、中共十六大报告等精神,每年对考试大纲作一些修订。2003年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颁布了新的“两课”教学基本要求,将其中的“邓小平理论概论”改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4年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一方面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共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政治理论考试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考试大纲各部分内容与新的教学基本要求全面接轨,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在经历了多年的调整、修订后,将在2004年考试大纲的基础上保持相对的稳定。2005年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在此基础上新增了16个知识点

  二、关于政治理论考试试卷内容结构的调整

  长期以来,政治理论考试分文科和理科两套试卷,其中的主要区别是理科试卷不涉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内容(“98方案”将该门课仅列为文科的必修课)。2003年起,政治理论考试改变了使用文理两套试卷的方式,采取使用文理统一试卷的做法。2005年延续了这种新做法。具体的变动是:试卷满分仍为100分,前90分是必答题,考查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后10分为选做题,要求考生从两道试题中选做其中一道。后10分的两道选做题,一道是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内容,另一道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的相关知识,认识和分析当代世界一些重要问题的能力。

  三、关于政治理论考试试卷题型的调整

  长期以来,政治理论试卷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等。其中,简答题,一般用于考查“形势与政策”部分的内容。2001年取消了简答题,“形势与政策”部分的内容主要通过选择题进行考查。

  2003年对考试题型及其分值又作了一次大的调整,即一方面适当提高辨析题的分值,每道题由原来的5分,改为6分;另一方面,将原来的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合并为分析题,从2003、2004和2005年试卷中的分析题来看,这种题型介于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之间,兼备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的特点,一般给考生一段材料,设置一个综合性的大问题或几个相关的小问题(类似以前的论述题,只是给了考生一个相关的材料,要求考生从所给的材料出发、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回答问题,这种题往往比单纯的论述题要容易把握);或给学生几段相关材料,设置几个相关的小问题(这类题同以前的材料分析题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四、关于政治理论考试试卷各种题型的考查要求与评价目标

  经过多年的调整,现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试卷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即选择题Ⅰ)、多项选择题(即选择题Ⅱ)、辨析题和分析题4种题型。

  国家教育部每年颁布的考试大纲,始终强调政治理论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定了政治理论考试的评价目标。这主要是: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2.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

  6.准确、恰当地使用政治理论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

  上述4种题型分别体现了其中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考查目标。

  第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该题型目前在试卷中的比重是15%,即15道题,每题1分。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具体,一般是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从命题的思路上看,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直来直去的再认或再现基本知识的命题方式,这种选择题比较死,需要考生很好地记忆有关的基本知识。例如,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查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在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

  另一种是给考生一句话或一个事实,或者要求考生对这句话或这个事实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事实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采用这种命题思路的时候比较多,其他课程有时也偶尔采用一下。考生遇到这类试题,要很认真地阅读所给的材料,如果是一句话(这句话往往是一个概念、一个判断),就要思考其是否正确以及体现其中的基本观点;若是错误的还需要根据题面的要求,思考其错误的性质或导致错误的原因。如果是一个事实(有的是现实的,有的可能是历史的,甚至是一则寓言或典故),就要认真思考这一事实背后所蕴藏着的某个基本原理。考生应该对本题所列的4个备选项进行认真的筛选,这里要特别提醒考生的是,作为单项选择题,所给的4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试题要求的(以往强调只有一个是最符合试题要求的),因此,考生对4个备选项多要认真阅读和加以比较,尤其是表述比较接近或相似的2个备选项,一定要对照题面所给的材料,选出符合试题要求的正确答案。例如:2004年的第2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单项选择题,题面给了一段材料,是说当年开垦“北大荒”,但由于过度开垦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又停止开荒,要退耕还“荒”。试题要求考生从这个事实中悟出一个哲学领域的基本原理。本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D项“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再如,2004年第12题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单项选择题,题面给了一组数字,是一个人一年的收入情况,其中有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要求考生准确地回答他的劳动收入是多少,备选项给了4个不同的数据。这就要求考生对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这两个概念有清楚的了解,就能将其中的劳动收入选出来再相加最后选出正确选项。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