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命题:八大规律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7月12日
内容导读:
Ⅰ 精读大纲修订说明,捕捉其隐含的命题信息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是教育部颁布的指导命题和考生复习的重要依据。
仔细研读对照历年大纲的“修订说明”与当年的考试真题,我们就会发现大量题目均直接选自“修订说明”。如1999年(文)两道论述题“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1999年(理)论述题“依法治国的必要性”、2003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2004年“三农”问题等。
考生在理解了考试大纲中修订说明的重要性后,就需要对考试大纲中的修订说明进行系统分析,挖掘、捕捉隐藏在其中的命题点。
Ⅱ 形势与政策紧扣两会,中央新决议是必考点
时事政治课于2001年考试大纲中更名为形势与政策,但仍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上半年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下半年的中央全会所发表的报告文件中,其中就一些热点问题的重要决定将成为必考内容。
研究往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当年的中央全会主要精神近5年都有试题。每年均有4~5分。
文件决议中的“目标、指导方针”之类的内容是每年的命题热点。
Ⅲ 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为考研命题缘由
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也可能成为硕士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课考试的命题内容。
这一类命题,考查考生对这一理论或史实的理解,同时要求考生用发展的观点,结合国内的政治经济生活,综合分析实际问题以及其对目前乃至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
Ⅳ 新增考点为命题重点
如1999年考试中,新增考点的试题比例已接近考题一半的份量。但2001年考试大纲调整幅度较大,是考试课程改革的过渡期,很多考点增入考试大纲,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并非是因为其本身的重要性才列入考试大纲,所以考生要注意加以辨别,其中一些新增知识点的表述,附加了考查其意义性内容的要求,如“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等,这类考点,不仅易于命题,而且还有较大可能出大题,使考生便于联系现实,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类似的这类新增知识点考生须予以关注。
Ⅴ 吃透引证部分
1997年文、理科试卷第26题辨析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
1998年文科卷第23题辨析题“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1999年理科卷第35题材料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关党的土地政策的一组材料”。
2004年辨析题第32题“……有必要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让拥有强制力的政府来干预”等。
以上考题所引用的一些说明理论问题的言论和例证,是考研命题的重要来源,希望引起考生的充分重视。
Ⅵ 主观题命题知识点三年内不会重复,考生可作为客观题考点进行掌握
主观题尤其分析题是考试时保证基本分的关键。综合历年考试的主观试题,即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三年内很少出现相同的情况。因此,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应试策略:三年内已经以大题(主观题)方式出现的考点考生不必再以准备大题的方法去复习它们,以客观题的命题形式去准备即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