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题位置上。
34、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 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的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分)
答案要点:(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的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4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分)
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的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3分)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3分)(注:如果考生从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并举例得当,可酌情给分,不超过4分。)
解读:本题材料最初出自清代纪昀(纪晓岚)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这本小说的卷十六《姑妄听之》中记载了“河中石兽”的故事。这个典故包含的哲理表明,不同的人由于各自实践、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有别,对于事物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本题属于哲学第三、四章的内容,考查真理的具体性、辩证法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回答本题使用演绎分析的方法,先答相关原理,然后进行推理阐述。回答本题的第一问,先要阐述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并用以分析说明庙僧的失当之处就在于离开了具体事物、具体条件,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错误。回答本题第二问,先要说明守河堤老兵的见解对我们用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辩证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等辩证的思考问题的启示。然后举生活或工作、学习中的实例具体说明如何坚持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35、 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
另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业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甚微。时隔一年,这样的事件又见诸媒体。2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
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系了一家公司,收奶价格为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格,该企业最后也不收了。
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
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中国仅为7.2公斤。奶农倒奶固然与牛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一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到标就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
当乳品销路不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3分)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3分)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4分)
答案要点: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3分)
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征兆。(3分)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3分)
这个案例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人们过多、过快的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牛养殖业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大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2分)这个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1分)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4分)
由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市场风险足够的认识,因此,地方
政府有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如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采取优惠措施,帮助奶农和企业开拓乳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进其改进生产技术。(4分)(注:如果考生提出的措施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解读:第35题作为一道材料型分析题,考查的是第4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这一知识点和第6章的一些相关知识点的内容。
回答(1)采用比较分析方法,比较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同与异;回答(2)、(3)采用说理分析方法,问什么答什么,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