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九月,秋风送爽。
正是开学的好时节!在这个金色的初秋,成都市民公益文化艺术学校开学啦!
在市民学校开学的第一天,成都市民张成英再次走进了舞蹈课堂,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圆自己从小的梦想。“一分钱都不用花,而且老师好专业。”擦拭着额头上的细汗,60多岁的张成英笑得合不拢嘴。
“就是要让市民不花一分钱,在家门口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再次学习,自由选择丰富的公益文化大餐。”市文化馆馆长贾磊这样说。
事实上,这正是一所不用交一分钱学费的学校,只需要报名登记,就能免费享受专业老师的专业授课;这更是一所省内最大的公益性市民学校,53个班次、每学期能让5000多位市民实现自己的“充电”心愿!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全市公益文化网络构建中,成都市文化馆发挥龙头作用,搭建公益文化培训四级网络,开办了免费的市民公益文化艺术学校。
这是成都公益文化服务的一次最贴近老百姓的新尝试,是成都共创共享基层文化服务的全新模式。市文化馆馆长贾磊说,市民公益文化艺术学校以满足城乡居民文化艺术需求和文化体验的自我实现为目标,以市级为龙头,着眼统领,着力带动,着重基层,希望能通过这一模式的示范引领,能够带动、扶持基层文化艺术培训的全面开花,“最终按照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组共创共享思路,形成城乡公益文化艺术培训网络化”。
城市文化成果需要每一位老百姓共同参与创造,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市民看得见、摸得着 、参与得了、感受得到的具体活动或项目!
在这一点上,新开办的市民公益文化艺术学校正在书写一份探索性的答卷……
探索共创共享
能看到能感知能参与的全新模式
市民公益艺术学校是市文化馆推出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昨日记者专门来到市文化馆,对这一模式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采访。
三大问题
呼唤文化服务新模式
据了解,在统筹城乡、加快推进城乡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构建城乡均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作为全市群众文化事业发展龙头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引领者——市文化馆在长期基层文化服务实践与调查中,认识到当前基层文化服务与城乡文化新发展和城乡居民新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迫切需要建立与现代田园城市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调研中文化馆发现了三大问题:
一是城乡公益文化艺术培训发展不均衡;二是伴随全市城乡23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3000多个社区村基层文化阵地硬件建设全覆盖,加强文化内涵建设,提高群众参与率和满意度,实现基层文化阵地长效发展成为当前基层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三是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过程中,目前有些基层文化服务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力或服务形式,无法让城乡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和融入文化生活。
这些问题早已经引起了市文化馆的深思。在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市文化馆一直在努力找寻共创共享基层文化服务新模式——与媒体合作开办《群众文化之窗》,突破时空地域,以统筹全域理念引导全市基层文化资源共创共享;打造覆盖城乡的“成都风”全市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开展“成都故事百家谈”市民公益讲座城乡巡讲,引导区县在街乡社区开办自己的故事分坛;建立城乡艺术活动联动队伍网络,形成城乡文化骨干培训体系……
全社会共享
艺术培训四级网络化
这些努力之后,市文化馆又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通过长期的公益实践与调查,提出开办市级市民文化艺术讲习所这一共创共享基层文化服务新模式。
这就是市民公益艺术学校,“以满足城乡居民文化艺术需求和文化体验的自我实现为目标,以市级为龙头,着眼统领,着力带动,着重基层,通过市民公益艺术学校的示范引领,带动、扶持基层文化艺术培训的科学发展、均衡发展,按照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组共创共享思路,形成城乡公益文化艺术培训网络化。”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文化馆馆长贾磊介绍了开办市民公益文化艺术学校的目的和意义。他说,首先是希望通过这种新模式实现公益文化艺术培训的社会全覆盖,就是通过市级平台的示范引领,辅导交流,统筹协调并整合资源,打破各区不均衡和阶段性现象,从点、线、面、块、局部到整体,搭建市、区、街道乡镇、村社四级培训平台,使我市公益文化培训成体系、有规模、常态化,让城乡居民都能参与感受,得到公益文化培训全社会共享社会效益。
老百姓是文化服务的参与者和享受者,市民公益文化艺术学校要让人人都拥有艺术爱好。文化馆负责人说,如今城乡居民对艺术生活追求,精神文化熏陶,审美情趣体验以及自我文化修养实现有了更高层次要求。市级市民文化艺术讲习所将努力通过引导、带动、扶持和四级平台共创共享,让人人都拥有艺术爱好,让热爱艺术的人成就梦想,同时也让城乡群众文化追求和审美需求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普及走向提高,人人主动参与文化项目,享受文化资源,品尝文化果实,体验现代田园城市中的艺术生活。
当然,这一全新的模式实际上也是基层文化阵地的内涵加强和外延拓展。“开展培训本身就是街道乡镇文化站等基层文化阵地的服务职能和主要内容,城乡公益培训网络不仅加强文化阵地内涵建设,破解文化站“空壳”难题,更是迅速凝聚人气,培养吸纳人才队伍的有效途径,有系统有组织的文化艺术培训将散落街乡村社的艺术人才串联和调动起来,最终达到村村都有文艺队伍,各个文化站都有艺术团,各区都有原创特色文化项目。另一方面,有了人气人脉支撑,基层文化阵地的文化活动和服务形式也由阵地走向广场、街乡、社区村组,文化阵地外延拓展。人人都能参与遍布街乡的活动展演,进行传艺、习艺、赏艺。
四级网络 公益艺术培训遍地开花
一级:市
市民公益艺术学校龙头引领
市民公益艺术培训学校由市文化馆推出的文化服务艺术培训的新模式。根据居民文化艺术需求设立艺术门类,城乡居民均可免费报名参与文化艺术培训,实现审美情趣体验,成就自己的艺术梦想。市文化馆将艺术培训中心3000平方米综合大楼作为讲习所培训基地,设有舞蹈排练厅、多功能厅、电子阅览室、古筝房、美术教室、钢琴教室、声乐合唱室等培训场地,各类培训设施投入近200万元,聘用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培训。阵地培训每年2期,班次106个,招收学员5000余名。每年将组织学员展演专场,选拔考核优秀学员加入市级文化艺术团队。目前, 市民公益艺术学校的第一学期的所有培训班都已经满员,而还有许多市民前来报名。为了满足市民需求,学校再次增开两个艺术培训班级。此外,为了调查市民的艺术培训需求,确定下期培训计划,市文化馆还在网站上开始举行市民调查和意向性报名活动。
除了阵地培训,市民公益艺术培训学校还将走向区县基层,扶持当地文化骨干,帮助基层开办自己的公益培训学校、设立培训场所,调动配置资源,进行城乡交流,努力搭建市、区、街乡、村社四级培训平台,实现公益培训共创共享。
二级:区(市)县
各级文化馆常年开展艺术培训
除了全市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在我市各个区(市)县都不同程度地开展艺术培训,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在青羊区,该区文化馆面向市民,无偿服务,让市民免费参加培训。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艺术世界,享受美、创造美,让市民体验到精神享受的美好,实现文化馆公益性文化服务最大化。全年人数近4000人,培训100余次。而锦江区的“社区大课堂”更是深入居民人心,剪纸、绘画、书法、舞蹈等培训班轮番开课,每期培训班都邀请老成都民间艺人、艺术专家讲课,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学艺术。
三级:街道、乡镇
街道、乡镇文化中心培训蓬勃开展
伴随乡镇文化中心的硬件全覆盖完成,我市各街道、乡镇文化中心的文化艺术培训也在蓬勃开展。在龙泉驿区不但有公益性市民艺术总校,还在乡镇街道文化站设立分校,在村、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设置培训点,进行三级市民文化艺术培训。针对不同地域文化氛围,该区还拨专款125万元,为各分校购置不同的乐器,如万兴镇配置竹板,茶店街道配置葫芦丝,大面街道则是小提琴,柏合街道古琴等。新都区各街道、乡镇也相继发展公益培训活动,以此来提升文化专干的业务水平,丰富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级:村、社区
文化培训深入文化体系最基层
村、社区文化站是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地图上的小点。目前,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已经深入到文化体系的最基层,带动、带活了当地文化站点,凝聚更多人心。
在金牛区,五福社区文明礼仪培训让居民学到了不少文明礼仪知识,金琴南路社区举办的书法摄影培训暨书画摄影巡展活动让有二十余人参加了培训;
在青羊区康庄社区已经开展技能培训活动百余场,包括景泰蓝沙画、珠珠包、丝网花、插花、童鞋、藏羌秀、十字绣、面点、腰鼓等。两年来该社区文化中心的87期培训已经吸引600余人参与,让148人通过文化技能培训走上创业之路。不仅满足当地人群的文化需求,更形成了以文化带动就业,以就业培养新市民文化观、生活观的良性循环。
在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组织了丰富的暑期培训活动,请来了书法家、国学家,让居民和社区的孩子学到了新知识。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