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考研政治真题分析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7年2月14日
内容导读:
19. 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l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答案:ABCD
分析:这又是一道综合性质的不定项选择题。所考到的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第二个总特征永恒发展;认识论中的创新问题;历史观中的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该选择题虽然涉及到的原理比较多,也比较复杂,但根据题干中所给定的大家非常熟悉的具体内容进行选择,也是不应该有问题的。
不用理解杰克逊的感想,仅从刘翔打破了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男子110米跨栏比赛的世界记录,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了“创新是无止境的”(A项);“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B项);从辩证法的角度还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D项),亦即“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C项),没有永存的事物。这样A、B、C、D选项全面满足了题干内容的要求,所以都是正确选项。
2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具体的、现实的人
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
D.社会全体成员
答案:ABC
分析:这道不定项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和确认。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主要在于他的社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物,而是指活生生的、具体的、现实的人(A项),它首先是“作为个体的个人”而存在着(C项);由此构成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B项)。这样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是指“具体的现实的人”,是“作为个体的个人”而存在着,它又必须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指社会全体成员(D项)。
因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个特殊规定,不能包括也不可能包括敌对分子和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那些社会成员。该题也是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考点,没有太大的难度,是应该得分的一道题。如果丢分的话,会出现在C项和D项上。有的考生会是由于漏选C项或多选D项而失去这2分。发生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对基本理论掌握的不扎实、不全面、不灵活所造成的。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B、C三项。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艰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适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答案: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人们的认识包括想象,归根到底来自实践。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像”,建立在其既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与成仿吾实际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因而发生了与实际的偏差。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既有的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和“想象”的前提。丁玲对成仿吾的想象源自其既有的理性认识,并受其影响。
(2)认识的辩证过程原理。
人的认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并最终由实践来检验。人的认识和实践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由开始的建立在原有理性认识与感性经验基础上的“合理想象”,经过实际交往的实践,最终实现了对客体的正确认识。
分析:这道分析题是典型的理论大综合性质的一道题。涉及到认识论中的原理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辩证过程、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等。题中给的背景材料,考生都能读的懂,也不难理解。题中提的问题也很直接,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分析背景材料。
由于该题所要求回答的原理限定在了“认识论”这个范围,给的背景材料通俗易懂,理论无论如何也能答上一些,运用原理分析问题也能有话可说,不至于一无所知,无从下笔。回答分析此题,有的考生会在第一问上出现问题,可能会不知道运用的原理是什么。
实际上只要掌握认识论的几个重要的观点,如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活动、人的认识是一个过程,即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无限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就得到一多半的分数,再将这些原理根据所提问的两个问题的需要分开运用,甚至分别重复说都不会有问题的,都会得到分数的。
该题所要求回答的理论,是老师在最后冲刺辅导的课堂上所圈定的三大综合原理(要求重点背)之一的内容。如果丢分的话,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