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在职硕士新闻
正文
字体:

考研政治之哲学基础篇讲义-3-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7月14日

内容导读:


  三十九、是否承认规律问题上的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决定论认为事物和现象有规律性,处于一定因果关系之中。决定论又分为三种:机械决定论、神学决定论、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非决定论认为事物和现象不具有规律性,都是随机的、偶然的。

  四十、必然性与偶然性:
  1、定义: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必然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的趋势,由事物内部非根本矛盾和外因决定的。
  2、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表现:二者产生原因与依据不同。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不同。
  统一表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的指导意义:①由于必然性与规律是同等程度的的范畴,所以在科研中,要努力掌握必然性,减少盲目性;
  ②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因此实践要善于通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在必然性的指导下,研究发现新的偶然。
  ③反对两种倾向:夸大必然性,否定偶然性,认为“偶然性是必然性的敌人”,导致机械决定论与宿命论;夸大偶然性,否定必然性,认为一切都是偶然的,导致非决定论。
  
  四十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
  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与片面的对立;
  4、承认矛盾与否认矛盾的对立(这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对立的根源:1、辩证法承认事物矛盾性,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事物和研究问题;因而将事物看作是联系、发展、全面的。
  2、形而上学不懂得事物的矛盾性,导致孤立、静止不变与片面的世界观。
   
  四十二、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1、含义:内因指推动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外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与条件,即本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
  2、内因与外因辩证统一的关系: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与源泉,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规定事物发展的趋势与方面。外因是条件,通过内因起作用,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的作用是二重的,对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②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3、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指导意义:①在实践中,要坚持事物运动的观点,着眼于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反对外因论;
  ②注重内因同时注重利用外部条件,具体到现代化建设,既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利用好的国际环境。

  四十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本性及在人脑中的反映。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最本质的对立。
  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同一性有两层含义:①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渗透、贯通,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及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即: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
  ⒉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①对立体现在---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是无条件的、贯穿于矛盾的始终的,是绝对的。对立的同一。
  ②统一体现在---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不是二者完全合一,而是包含对立差异和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①提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化与发展。
  ②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一切事物的变
  ⒋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的现实指导意义:
  ①要懂得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与斗争性的绝对性,前者是指一切事物的静止、稳定如团结、统一、联合、安定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后者指斗争贯穿于矛盾的始终。
  ②要懂得斗争性与矛盾性不可分,只有通过正确的斗争,团结、安定、统一才能巩固和发展,不能夸大某一方面否定另一方面。
  ③对立的双方相互渗透告诉我们:不能忘记双方的区别,但也不应抹杀对立的东西之间的联系;不仅矛盾双方中的一方的存在是另一方存在的条件,而且矛盾一方的发展是另一方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中的一方不能脱离其对立面孤立地发展,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学习。
   
  四十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定义:普遍性----矛盾存在的绝对性,包含两层含义: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矛盾;都有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
  特殊性--每一矛盾及矛盾的每一方面都有各自特点,都各不相同;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或阶段以及过程与阶段不同方面特点各不相同。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体现在: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和一般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特殊性--个性和共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统一体现在:普遍性不能脱离特殊性存在,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任何事物都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统一的关系的指导意义:
  ⑴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由特殊-普遍、个别-一般又由普遍到新的特殊、由一般到新的个别的方法。
  ⑵事物矛盾各个特殊,必然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阶级社会,矛盾按斗争形式分为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矛盾,要根据矛盾的具体性质选择适当的斗争形式和解决方案。
  ⑶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辩证统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四十五、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的现实基础是实践因为:
  ⑴劳动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起了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②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形,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
  ③人的交往和语言,符合认识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⑵劳动推动了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了认识向前发展;
  ②为认识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包括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和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强化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2、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最重要的表现;选择、重建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具体环节,它不是否定反映,而是进一步说明如何反映。(如对同一图的不同认识)
  3、认识的本质的哲学意义:
  ①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②提示了人的认识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③强调了能动性和反映论在实践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实践为中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