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评分细则中,我注意到有“错误多”和“错误较多”这两个不同的字眼,那么请问错误的多少是否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呢?换句话说,究竟错多少是“多”,错多少是“较多”?
朱泰祺: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因为作文长短不一样,因此评分细则中的“错误多”和“错误较多”是一个相对模糊数字。一般来说,阅卷老师会根据你作文的长短和出错的比例,还包括出错的严重程度来综合作出评价。
记者:评分细则中对“结构和用词错误”做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拼写错误是如何要求的?
朱泰祺:对于拼写错误,关键要看是否影响意思的表达。
如果你的卷面只有零星的拼写错误,而且不影响对词义的理解,那往往就忽略不计了。因为我们阅卷老师看的是“面”,而不是“点”——老师主要看你的作文的结构、条理,看你对语言的组织能力,而不会在某个具体词的拼写上太较真儿的。
当然,如果你犯的拼写错误,影响了阅卷老师对词义的理解,那就要扣分了。还拿写汉字打比方:“大”这个字,你在上面点了一点,变成“犬”了,这种拼写错误使得整个词的意思发生了变化,那就肯定要扣分了。
记者:老师在评阅作文的时候,主要会把着眼点放在哪些地方呢?
朱泰祺:宏观上讲,我们主要看的是两个最根本的要素:
文章是否切题。这是一个路线性、方面性的问题。
文章是否完全包含提纲所列要点。如果提纲给出三条内容,而你只写了两条,那就要扣三分之一的分。
说完了宏观,下面看微观的要求:
句式变化要多。这主要是看你是不是写得很单调,有没有使用一些得体的句型。
用词面要宽。主要看你是不是老重复使用那几个词。词语要变换点花样,以便反映你的词汇量较丰富。
对语法的掌握要准确。
过去专家组开会的时候,一直都在强调这几条标准。评卷老师也是用这几条标准来衡量你的作文。
怎么才能规避作文的评阅误差?
记者:在作文的批阅过程中,是否也会存在误差呢?
朱泰祺:误差是在所难免的,因为阅卷带有主观因素,同一篇作文交给不同的老师批阅,也会得出不一样的分来。而且批阅作文非常辛苦,平均3分钟批阅一份,一天工作8个小时。所以存在一、两分的误差是正常的。
一篇作文是由两个老师批阅。一个老师打完分,再由另外一个老师核对。比如甲老师给7分、乙老师给8分,那就维持甲老师的分数。可是如果甲老师给了7分,乙老师给了13分,那就可能存在误差,两个老师就会重新看看作文,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给10分或者11分。然后双双签署自己的名字。所以整个评分工作还是很严谨的。
记者:那么从考生的角度,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评分误差,规避风险呢?
朱泰祺:关键要提高“卷面效度”。所谓“提高卷面效度”就是字迹一定要清楚。因为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完成一定批阅任务,如果你的字迹让老师看不清,老师又没有工夫去仔细分辨你写的是什么,那就会白白的丢分。
另外,字体的大小也要注意。有的同学的英文写得很小,如果遇到一些上了年纪的阅卷老师,他们评阅起来就会比较吃力。比如你的文章可以得到10分,但是就因为老师看不清楚某些词,可能就给了8他。
进入考试倒计时阶段,水平还能有提高吗?
记者:很多人认为,进入考试倒计时阶段,英语水平已经定型了,不能再有长进了。
朱泰祺:我觉得不但能提高,而且能有大幅度的提高。关键要善于总结以前复习到的知识点。
这个时候,同学们听听串讲,也许是提高成绩的好方法。因为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系统的小结,能使你在最后的复习阶段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比如,我对历年的真题做了分析,发现经济题材的文章,每年都会考一篇。但是具体是美国的经济,还是日本的经济,还是全球经济呢?没有人能确定。那么,我就把近20年来,真题中出现的有关经济的词语和词组都搜集出来,告诉学生们。再比如说阅读理解中考查作者态度的题目,每年都要有一、两道,那么我就把大纲中关于态度的词语搜集出来,教给同学。当然,能自己有意识地整理出来更好,只是会相对耗费时间。
当然,一切前提是你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复习基础。如果你平时不好好学习,把最后的串讲年作灵丹妙药,那也是无济于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