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案例分析:高分考生为何不敢填北大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4月6日
内容导读:
新情况2
“透明化” 保守判分易扎堆
专家指出,今年与2003年的高考录取有很多共同点。2003年是第一次估分填志愿,今年则是第一次看分填志愿。区别在于,“2003年的高考题很难,而今年的题又过于简单,呈现两个极端的情形。估分填志愿,题难了不容易准确估分,误差可能较大;看分填志愿,虽然分数把握很准确,但考生对自己的位置判断、对高校的录取分数以及填报的人数却难以把握。”
成都中医药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张勇对此也有同感,他认为,虽然看分填志愿让分数“透明”化,有利于考生了解自己到底处于哪一个分数段。但任何一位考生当然不会了解其他考生的想法,因此依然没有摆脱填报的盲目性。
对于考生填报志愿的心态,张勇认为,任何一种新的改革方式都必须在试行一段时间后才能最终完善和稳定。以前是估分填,现在突然改成看分填,所以考生感觉无从下手也很正常。今年一些高校在指导考生填志愿时也很迷惘,大部分高校只能根据以往的录取情况对考生进行指导。但学校那么多,你无法分析出别人究竟会选哪所学校来填报,为稳妥起见,考生一般都会选择自己有把握上的学校来填,而不会完全按自身兴趣来选择,在这种情况之下,出现“扎堆”现象就在所难免。
西南交大招生就业处处长应松宝对看分填志愿的新举措给予了肯定,但他也同时表示,估分填志愿和看分填志愿各有利弊。“哪种方式更适合,需要实践的检验。”
新情况3
“零投档” 外省院校比较多
“零投档现象几乎年年都存在,但今年发生的几率比往年要高。”专家分析,这些零投档的高校一般都是省外院校,截至目前,从本一录取情况看,文科院校有5所,理科有4所。“像西安交大文科在川出现零投档,这是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川大一位招生部门人士分析认为,出现零投档的原因,一是这些院校在川的招生宣传力度不够,二是部分四川考生有恋川情结,再加上今年是第一次实行看分填志愿,老师、考生、家长心里都没底,不敢贸然填报外省院校。
应松宝评价说,今年有些学校之所以出现“断档”现象,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今年高考考生成绩普遍较高,各分数段考生,特别是尖子生和优等生之间差距难以拉开,以致让对看分填志愿毫无经验的考生更加无所适从。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