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案例分析:高分考生为何不敢填北大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4月6日
内容导读:
新情况4
“大小年”考生心态是根源
刘泽渝介绍,川内一些招生大户,往年从来没有出现过“踩线”录取的情况,但今年出现了。一些高校的文理科录取线都是最低控制线,业内人士惊呼。“这是明显的‘小年’现象。”此外,哈工大、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等传统名校的理科,南开大学、西安交大、兰州大学等文科均出现底线录取。相反,川内一些往年招生分数并不高的院校却是高分收录,令这些院校的招生处负责人颇为兴奋。张勇应该是笑得最灿烂,也是最动人的一个了。今年,该校理科以622分的高分录取线,笑傲川内群雄,坐上头把交椅。西南财大文科则以588分的录取线成为四川文科第一。 “部分院校遭遇大小年现象,导致部分传统名牌高校低分收录、一般院校录取线上升。”刘泽渝说。
所谓大小年中的“大”,是指某些高校前一年生源丰足,录取线攀高;而“小”则指后一年因受上年高录取线影响,导致考生不敢填报该校,出现生源不足,录取线下降的情况。
考生填报院校志愿,一般会以上年该院校的录取线作为参考,再结合今年考题的难易度、录取计划、录取比例等进行综合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上年度录取分数较高的院校,考生因担心其调档线今年继续走高而不敢填报,转而选择那些上年度录取分数偏低的院校。而那些上年度录取分数较高的院校,极有可能出现志愿填报偏冷。而去年调档线相对较低的院校今年则出现了反弹。”专家认为,招生“大小年”现象,客观上会对一些高校的招生带来不利影响。
张勇认为,今年最难抉择的,是560~570分之间的考生。志愿填得太低心有不甘,而比着分选高校又觉得悬,所以,一些人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另一些人则又过于消极,考生的这种心态很容易给部分高校带来“大小年”现象。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