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3月21日
内容导读:
艰难
此份报告指出,与经济发展相伴的城市化、现代化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等趋势,都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尽管有关方面已经并且正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但现在公众能看到的却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
郭培源认为,这种艰难状况至少表现在六个方面:
首先是职校生源逐渐渐少。“这是个根本问题。没有人还谈什么教育呢?”据悉,虽然北京市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巨大,但在2004年未上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中,上职业学校(包括职高和中专)的学生仅为5.9万人左右,相对往年一直没有上升(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1/3强;初中毕业后直接就业者为1.3819万人,约为总人数的9%)。
该报告还根据有关数据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计,从2003年始高中容纳人数已达9万人以上,到2007年高中的规模已经可以包容几乎所有初中毕业生,“可能的结果是将没有北京人选择就读职业高中”。
投入仍然是个大问题。郭培源发现,职校经费一直处在严重不足的状态,而职业教育却有着高投入、高产出等特点,这早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这势必造成毕业生素质的“缺斤少两”。
同样是老问题的还有“双师型”职教教师的短缺。统计分析表明,北京职教教师短缺、老化严重,且配比不合理,和普通中学相近的师生比不能满足职教教育的需要;具有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更为短缺,除了学校自己培养没有更好的教师补充渠道。由于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等问题,一些民族传统工艺方面的职业教育已经出现教师及其专业“消失”的情况。
另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所需的条件和设备普遍落后,大量设施设备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北京现代工业生产的水平。“在此种情况下,可以想见,职教教育效率不会高到哪儿去。”郭培源说。
再加上长期以来,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就不被看好,工作稳定性差,工作满意度低,工作薪金报酬低,在社会上被视为低人一等,因而,提高职业技能的学习需求被极大地压抑。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