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SAT / AP / 高复新闻
正文
字体:

实战招聘暗藏玄机 求职者缘何遭遇“群体忽悠”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3月20日

内容导读:

  “招人”“坑人”之间的“模糊地带”

  招聘单位究竟是真心实意通过“实战”来择优纳才,还是设个“陷阱”牟利?

  小婕对记者说:“我们完成的‘实习作业’,企业很可能会从中得到好点子。但企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谁都没法说清楚。”

  正是这种“谁都说不清”的状况,显露出当前人才招聘市场的一个大问题。求职者对招聘单位揣摩再三、犹疑不定。最终的结果,或者是企业真的坑了学生;或者就是学生误解了企业,自然也错过了机会。

  记者发现,种种不信任,根源就在于“招人”和“坑人”之间存在着一个“模糊地带”:在“实战检验”之初,应聘者的工作性质难以界定,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也很少为此签订书面协议;用人单位是“真心”还是“假意”,无法判别,企业“全凭良心”,而求职者则“全靠感觉”。

  上海音乐厅有关负责人近日公开表示,确实打算招3名市场营销员,之所以采取以卖门票多少择人的办法,完全是从考察实战能力出发,作为一家有声誉的单位,不可能赚黑心钱。然而,接受记者采访的多数学生认为,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单位毕竟得到了利益。

  高校网站上的“黑名单”

  “企业名称:×××公司。描述:签了‘实习合同’,让交300元钱‘实习材料费’,6天实习其实就是帮他们推销……”

  类似的帖子,在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各大高校BBS的“求职版”上随处可见。这是由曾经“上当”的学生自发记录的公司“黑名单”。记者查看了多个校园网,发现每个网站都有数百名学生自发加入“黑名单”更新者行列。

  “黑名单”上,众多受骗学生写下各自遭遇,“版主”定期整理做出“合集”,置放在醒目位置,并接受更新。“黑名单”里,利用应聘者“实习”当廉价劳动力的单位数量仅次于各类“骗子公司”,位居第二。

  在同济大学校园网上,一位学生整理了有100家公司的“黑名单”,并提供地址、电话等信息。记者还找到了一个名为“求职黑名单”的网站,在全国范围“揭黑”,从2005年9月到2006年3月,就有1088多条记录。

  交通大学应届毕业生小谢对记者说,搞这种“学生帮学生”的“黑名单”,实是出于无奈。很希望校方或劳动部门出手,而不是光靠学生抱团、“消极防守”。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