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SAT / AP / 高复新闻
正文
字体:

实战招聘暗藏玄机 求职者缘何遭遇“群体忽悠”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3月20日

内容导读:

    谁来填补“规则真空”?

  “揭开‘实战招聘’的外衣,背后深藏的是就业市场正在形成的一种‘潜规则’。”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社建说,“潜规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理所当然地觉得,“你既然来应聘,就要迁就我们”;另一方面,毕业生明知利益受损,仍选择忍气吞声、默默承受,只盼“公司最后能要我”;如果最终仍然没有谋得职位,也只好“自认倒霉”,这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理定势。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有关人士日前表示,2006年我国劳动力过剩人数将达到1400万人,其中大学毕业生为413万人,比去年再增75万人,这表明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形势比人强”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常用的一句话,他们也就不得不对用人单位的颐指气使逆来顺受。

  “毕业生实习问题,是一个法律真空地带。”上海李小华律师事务所法学专家李美娟说,现行法律规定,劳动试用期不能超过6个月,到第7个月时,实习生有权向用人单位“要一个说法”。但目前的问题是,大多数单位的实习期不足6个月,而求职者在此期间难有权益保障。李美娟无奈地为学生“支招”:在法规尚未完善之时,学生的“最佳”办法,是将“黑名单”反映给企业所属的行业协会,借助协会的监督和约束作用维护自己的权益。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面对规则的空白,学校、劳动部门和法律部门都有责任伸出手管管,通过事后追诉等办法,共同保护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的权益。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详细的就业市场准入规则,规范招聘市场。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