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文汉语新闻
正文
字体:

未雨绸缪 留学前学点跨文化交际

来源:编辑:儒森汉语教育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6日

内容导读:身为中国留学生,身在异国他乡,即使外语说得很流利,与外国朋友打交道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沟通不畅或沟通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这时,有的学生会选择退避、拒绝,有的学生会产生困惑、疑虑甚至文化自卑……特别是遇到跨文化摩擦、冲突时,不知如何处理为好。


 

或许你不太相信,最简单的英语单词“No”,在日常对话交流中,它的意思连一个GRE、托福都考高分的中国博士生也无法明白。

 

一名在美国的中国女留学生日前透露说,一次,她和一名关系好好的美国女大学生室友吃饭,自己下厨做了几个拿手菜。美国女大学生尝了一个后连说好吃。于是她说:“多吃点”!美国大学生回答说:“不了,谢谢(NoThanks)”!而当她按中国人的思维多劝了一句:“再吃点吧,真的很好吃”时,美国女大学生的脸色立刻晴转阴,似乎受了很大的侵犯。

 

后来在多次与美国同学交流相处中,这名中国留学生逐渐领悟到:“‘不’的意思就是‘不’(No means No!)!”。没错,这实在是文化差异。即使在中国人习俗观念中看来是出于一片好心的礼貌劝吃,美国人观念中则认为是目中无人或无视他人。

 

事实上,诸如此类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交流沟通障碍乃至摩擦、冲突的事例不胜枚举。对于有梦想赶赴海外留学的中国青年学子而言,在关心自己GRE、托福考试能否通过,关心能否顺利签证去理想的国外大学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国外后会遇到哪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能否尽快适应异国生活,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

 

一名中国留学生第一次去到异国他乡求学,前期心理反应就像一名旅游的人一样,既激动又好奇,充满希望。此后,喜悦不再,有过困惑,有过忧虑,有过失望,更有失落感。等到进入磨合期,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跨文化沟通障碍乃至摩擦、碰撞、冲突。尤其是中国学生在美国或欧洲国家留学,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太大,此种现象更为普遍。

 

因此,如何避免到国外因为文化差异影响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国外环境,是每位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值得思考和重视的。其实,多数中国留学生由于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未做足功课,需要花较长时间来适应国外生活,这不仅给学业带来负面影响,同时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朱子家训》中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对于一般学生,出国留学之前,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多少会了解一些国外的文化习俗,而这些知识往往比较笼统,诸如说西方人见面习惯谈天气,相互之间不问年龄、家庭、婚姻等等。

 

但是,当自己亲身经历国外生活时,遇到的异质文化摩擦、碰撞、冲突,往往是因言行举止及生活琐事而起。

比如,你去瑞士留学,看到大人怀抱的小孩可爱,像在中国一样,去摸小孩的头,小孩父母会很反感,就会立马抱着孩子躲远,说不定会训你几句。因为这是瑞士人的大忌,人家不知道你是否有传染病,之前摸过什么,有什么样的细菌,会特别保护孩子。

 

再比如,中新网日前援引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称,家住加拿大本拿比铁道镇(Metrotown)附近城市屋的房东宁女士认为,中国学生总体上安分守己,但有时候爱我行我素,不会顾虑别人:“有些学生晚上打电话很大声,有的更大吵大闹,到凌晨三四点才睡觉。虽然和我们住同一屋檐下,却很少主动交谈。”

 

还有,在美欧一些国家,凡事需要预约,即便亲人。据一名在美国的中国女留学生透露,有一天,同寝室一名美国同学的妈妈来访。听到门铃后这名美国同学从门眼里看到是她妈,并不开门,而是蹑手蹑脚地走回。中国女留学生就问她:“既然是你妈,你不想让她进来?”她瞪大眼睛说:“干嘛让她进来?她又没有和我预约。”

 

基于此,在去一个国家留学之前,不仅需要更加细致地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与习俗,更需要通过学习与实践,提升自己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知识储备、实践培训、心理准备方面做足功课。这样才能胸有成竹,才能在陌生的国度尽快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身为中国留学生,身在异国他乡,即使外语说得很流利,与外国朋友打交道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沟通不畅或沟通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这时,有的学生会选择退避、拒绝,有的学生会产生困惑、疑虑甚至文化自卑……特别是遇到跨文化摩擦、冲突时,不知如何处理为好。

 

打交道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与人打交道,要讲究艺术,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更要讲究艺术。跨文化领域资深实践专家、儒鸿书院理事长吴观庐认为,你与外国朋友打交道,文化差异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心态、意识,如果从审美意识角度出发,从差异中找文化自信,找相通之处,找沟通途径,彼此沟通就会变地更加顺畅,你的言行举止也就有意识地无意识地向当地文化靠拢,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圈子。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