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在职硕士新闻
正文
字体:

考研自费报考热度依然不减 专家建议回归理性

来源:本站编辑:菁秋发布时间:2013年4月24日

内容导读:考研自费报考热度依然不减 专家建议回归理性

 在考研热的同时,研究生的就业难也成为社会所关注的话题。有专家呼吁,该让考研回归理性。这需要对我们研究生招考及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同时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学历社会”。

取消公费不减考研热度

 近日,不少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已经完成,这也意味着今年的考研即将告一段落,而2014年考研的帷幕已然拉开。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尽管明年国家将取消公费研究生,但学生的报考热情依然不减,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在积极为明年的考研做准备。此前有媒体报道,大年初四,在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溯楼,6个教室2000多个座位的桌子和板凳被透明胶粘在桌子上用于考研占座。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为考研占座,大三甚至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部分地方高校成为“考研基地”,考研辅导的红火,这些现象都让中国的硕士研究生考试具有了鲜明的本土特色,由此形成了中国式考研之路。

 据了解,大部分考研学生从大三下学期就开始了宿舍、自习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有些高校的院系甚至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考研自习室,让他们能够专心考研。一家考研辅导机构的老师还告诉记者,考研的资料费一般300元左右,如果报公共课辅导班的话,大概有两三千元,如果再报专业课辅导班的话,大概要花费一万甚至几万元。可以说,考研需要学生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很大的投入。但同时,高投入未必可以换来金榜题名,考过三四次研的人也不在少数。

非教育因素主导考研选择

 “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走高的原因,有很多是非理性的,大多是教育之外的功利考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说。一份以2013届大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的“腾讯-麦可思-2013届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报告也显示,34%的研究生考研初衷是认为读研以后就业前景好,而29%的学生则是想去更好的大学,19%的学生因职业发展需要而选择读研,8%的学生为了改变专业而读研,随大流的学生占1%,仅9%的学生是为做学术研究而考研。

 熊丙奇分析,首先,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些学生把考研作为“就业出口”;第二,我国一些大学办学定位出现偏差。不少高校把设立硕士点博士点、招收多大规模的研究生,作为学校高水平的重要指标,一味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不但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也为考研热“火上浇油”。另一些二本、三本高校,以考研为目的培养学生,把学校办成所谓的“考研基地”;三是我国“学历社会”依旧存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求职者的学历。“这也是造成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要让考研回归理性。”

专家观点 考研圆梦有其合理性

 岳昌君,北京大学[微博]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美国等国家的研究生招生制度采取的是申请制,学校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我认为我们的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可以挑出一部分优秀人才,但分高的不一定真优秀。其实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这些年一直在改革,比如提高研究生推免比例,在部分试点高校的学院,像北大教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就全由推免产生,这些推免的学生既有北大的,也有校外的。我们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是脱节的,所以北大鼓励硕博连读。

 此外,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通过考研来圆自己的名校梦,这也是有其合理性的。我们的高考[微博]的公平性其实是省内公平,但是地区间不公平。比如河南、山东考生多,但北大、清华[微博]的招生名额并不多。所以他们本科考上北大清华的概率就较低。但是考研没有地区的指标,相对就公平很多了。再者,我们劳动力市场不太规范,用人单位看重名牌大学学历,劳动力市场发出的文凭信号也会使学生争着考名校。

研究生教育先要回归理性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要考研回归理性,首先要研究生教育回归理性,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尤其是研究生招考制度,切实建立研究生导师制;其次,应对大学教育实行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不能再用就业率、考研率这种功利的指标评价大学。在发达国家,评价一所大学的教育质量,通常用的指标包括新生选拔率、学生毕业率、教育资源率、校友捐赠率这些过程性的指标,关注的是学校是否重视人才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评价以及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再次,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学历社会”,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新的人才评价体系。以毕业学校、学历高低来评价人才的方式,是极粗放的,这已经造成“学历高消费”、“人才浪费”等严重问题,有必要改变这种评价体系,否则,面对用人单位不合理的学历要求,学生是很难有理性的选择。这些非教育因素主导考研选择,考研热就难以降温。

建议考试更科学

 李奇,北京师范大学[微博]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在我看来,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和国外的相比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国外的GRE等考试也是统一考试,而且学生要想考名校、拿奖学金的话也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本质上的区别就在于国外招生的自主权在学校,而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会参与其中。

 不可否认,统一的大规模考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很难实现个性化。但它的优点也是很明显的,可以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能力等素质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这是院校自身的考试很难做到的,考题都是涉及统计和测量的,不是专业机构出的试题很难保证全面而有深度。增加研究生推免名额,可能减轻了学生压力,但更多的压力转移到选拔方了。所以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让考试这项测量工具能对考生做出更好的反应,比如不是单纯考察学生的存量知识,而能更多的体现其批判性思维。在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再加上学校的面试,双方相互印证,更有利于选拔出优秀、合适的人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