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猪肉佬终炼成管理层 是金子总会发光
来源:本站编辑:菁秋发布时间:2013年4月17日
内容导读:硕士猪肉佬终炼成管理层 是金子总会发光
2008年,壹号土猪创始人陈生公开招聘硕士卖猪肉,全国包括香港的1000多名硕士前来竞争30多个“硕士猪肉佬”名额。在当年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下,此盛况一度让舆论哗然对最终签约的30余名硕士生而言,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坚定地走出了自己踏足社会的第一步。5年之后回头再看,得失自明,冷暖自知。
和当年类似的是,今年就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届毕业生中仅有3成毕业生完成了签约,签约率比2012年同期降了近10%。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重新审视这些“硕士猪肉佬”的历程,为正在苦寻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压力:亏你还是硕士生
卖了5年的猪肉后,刘二恒最大的变化是敢用真名示人了。2008年,顶着“硕士猪肉佬”的名头上电视,刚从华南理工大学化工专业毕业的刘二恒特意叮嘱记者,播出时不要用他的真名——他的研究生导师是国内化工专业的“大牛”,他当时担心导师一下子难以接受。
那年,陈生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广发“英雄帖”,要以年薪10万元招30余名硕士生卖猪肉,没想到应者云集,一下子吸引来1500余人报名。一时间舆论也一片哗然,叫好者有之,唾弃者有之。在广州白云区,有市民指着正在肉档切猪肉的硕士生破口大骂,斥之有辱斯文。这使得最终签约的36名硕士生压力陡增。研究了7年的化工,刘二恒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是人,而不是各种化学材料。因此他在找工作时就瞄准了企业的销售岗位。不过,面对“土猪”俩字,他还感到了选择的艰难,所幸,导师给了他勇气。
“听说你去卖猪肉了,好好干!”导师的一番话迄今仍让刘二恒感念不已。压力是签约硕士们的常态。中国矿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张晓虎尴尬地发现,赶在年前签了约,本以为回家后可以好好与亲人分享找到工作的喜悦,但话到嘴边仍是羞于启齿。“亲戚们问我在哪里工作,说着说着我就发现他们神色不对劲。虽然嘴上都说‘挺好’,但我仍能感受到他们并不看好。”
与刘二恒一开始就放弃专业对口而瞄准企业销售岗位不同,张晓虎最初对岗位设想是——稳定、待遇好、有地位。他在签约前投过大量的简历,面试过七八家企业,大部分是国企。对于最后选择壹号土猪,张晓虎说是某种程度上的退而求其次,但也不遗憾:“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我需要一个平台和收入。这家公司能够满足这最基本的两点。”
而大家热烈讨论的硕士生头衔,也并未为他们增加优势。进了公司后,卖猪肉、跑后勤、发传单,所有人都在一线基层岗位从零开始,硕士生的优势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当时我们与普通员工同吃同住,一个房间十几个人。你有什么差池别人都盯着你,说‘亏你还是硕士生’。”刘二恒说。7个月后,一同入职的36人只剩下20来人——张晓虎在差点辞职前被调换岗位,这让他小松了口气;刘二恒则自己定了个目标:无论如何坚持3年。
蜕变:“扔在哪里都能生长”
5年中,还有人陆续离开,如今36名硕士仅剩一半了。据陈生称,离职者多是因为自身和企业的价值观不符。不过,“幸存者”目前都已成长为该企业的中层管理干部。老板陈生评价这一批硕士生时说:“我们都是读书人,他们的表现符合我对读书人的预期,表现总体令人满意。”从“猪肉佬”到管理层,看得见的收获是“经理”、“主管”等头衔和不菲的薪水,看不见的收获又是什么呢?“基层历练。”多位“幸存者”给出的答案惊人地一致——“在一线工作,是人生中重要的一步。”
刚进公司,张晓虎是开拓部普通职员。“那真是一段很累很心酸的经历。每天的工作就是找新开的猪肉档,跟人谈价格、签合约。从南到北把广州跑了个遍,中午就常在网吧休息。”张晓虎说,“当时心理落差很大,但自己也知道这些基层经历都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在一线市场了解过、摸索过,才会知道问题在哪,才知道怎么去管理企业。”
虽然入职前已做好心理准备,但基层工作的艰苦还是出乎刘二恒的意料之外。前半年,刘二恒每天举着宣传广告扫街、派传单,连猪肉都轮不到他砍。他笑言:“除了喂猪这个活没干过,所有基层岗位我都尝试过。”在基层干了2年,非营销专业出身的刘二恒了解了如何抓住经营的关键点。于文刚是冲着“猪肉佬”的名头去的。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的他,找工作时只把简历投给了陈生——因为专业对口、薪酬优越,发展平台也不错,“反正只想和猪打交道。”
但在第一年的基层历练中,工作上的劳累和竞争压力,让农村出身的他也吃不消——在菜市场和监察部的一线岗位上,他用了4个月适应。在陈生看来,基层经历很重要。“进入社会,哪怕是从政,哪怕是创业,基础的磨练与基层的经历都是非常必要的。”陈生表示,“我不确定基层经验是不是青年人的成长捷径,这和个人的特质有关。有些人有自我调整能力,环境差一点无所谓,扔在哪里都能生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