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SAT / AP / 高复新闻
正文
字体:

“预录取”原是一场梦 “被抛弃”考生该何去何从?

来源:转载编辑:米兰发布时间:2011年9月22日

内容导读:复旦大学与上海交大因“预录取”而起的口水战刚刚平息,数天前,安徽无为中学7名攥着南京大学“预录取”通知书的高分考生,却在一场空欢喜中惊醒。

  复旦大学与上海交大因“预录取”而起的口水战刚刚平息,数天前,安徽无为中学7名攥着南京大学“预录取”通知书的高分考生,却在一场空欢喜中惊醒。按照此前南大招生老师与他们签署的预录取协议,南京大学理科分数线为645分,成绩在645分至647分之间的这7名考生,在南大老师的满口承诺中提前吃上了“定心丸”。谁知,风云突变,今年喜遇招生“大年”的南大,在安徽的最低投档线最终锁定在648分,7名考生在杳无音讯的等待中“被抛弃”。

  从高枕无忧到前途未卜,家长们心急如焚,找南大讨要说法,听到的却是南大招生老师手机关机的告知。

  落入“预录取”陷阱,这7名考生该怎么办?安徽省教育厅为此回应,“从教育政策上,‘预录取’是不被认可的,但考生可以以个人和南京大学签订的录取协议作为一种契约,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而南大有关负责人则说得很明白,“往年我们都会追加一些名额带走‘预录取’的学生,但今年分数线提高了不少,安徽省尤其特殊,我校已将该省招生计划追加至30多人,现在是一位学生也没办法接收了,对此我们深表遗憾。”

  “预录取”不被认可,但为什么总是大行其道?征杀惨烈的招生激战,考生的利益如何保障?正常的招生秩序又由谁来维护?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必须追问。

  “预录取”缘何而生?

  何谓“预录取”?按照普遍的解释,“预录取”就是高校在正式招生开始前,根据考生的分数和各校在各地预估的分数线,与预计能达到该校投档线的考生协商后,双方签署的录取意向书。

  “预录取”始于何时?很多人对此记忆模糊。“不知道是哪个高校先想出来的,反正大家都是被逼无奈。”说这话的是一位名牌大学的招生老师,他本就无奈的语气背后,透露的正是当下高招录取的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咄咄杀气。

  “哪个学校都想招揽生源,‘预录取’的缘起,就是争抢高分生源,”郑若玲,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多年从事高考招生问题研究,在她看来,这些年许多名牌高校一直热衷于此道,“尤其是对高考状元实行‘预录取’的较多。”

  事实恰如郑若玲所说,在白热化的生源大战中,有资格“预录取”的高校基本都在国内排名前十。以安徽为例,据了解,在6月24日公布高招分数线前,一些名校的招生组早已抵达,在随后的一周里,他们争分夺秒活跃在安徽各名牌高中,目的只有一个:向高分考生宣讲招生政策。

  于是,尖子生被争相“拉拢”,而为了确保这些优质生源不流失,不“反水”,高校纷纷掏出“预录取”通知书,与考生签定一纸协议。“这在顶尖大学中已经成为常见的手段,几乎是一种‘潜规则’”,深谙此道的招生老师们语气轻松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