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体育用品业而言,过去的五年是辉煌的五年,过去的五年是激情与梦想同在的五年,五年中,奥运会和亚运会两大赛事相继来到中国大地,五年中,有超过五家体育用品厂商在香港上市。过去的五年里,中国体育用品市场规模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在极速成长,体育用品业一度被称之为“朝阳产业”,各大体育用品企业掌门人的名字亦频现于各大富豪榜,中国体育用品业在强势崛起。上一个五年光彩夺目,下一个五年,能否续写辉煌?
得渠道者得天下 失渠道者失天下
笔者看来,过去的五年,是中国体育用品业最好的五年。从上表不难看出,短短几年里,李宁和安踏的业绩增长强劲,而他们背后的跟随者,中国动向,特步,361度,匹克等,他们的业绩亦相当夺目,2009年,李宁、安踏、中国动向、特步、361度、匹克等企业的业绩加起来就近300亿的销售额,约有600多亿的零售规模,约是五年前整个国内体育用品消费规模的数倍,短短的五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暴发性增长的原因何在呢?
在体育用品行业,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厂商都要经历造品牌、招代理商、开加盟店等几个阶段,2000年~2005年这个阶段,是晋江系体育用品品牌的造品牌和立品牌阶段,央视加明星则是那时候惯用的方式,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因晋江企业火热的投放广告而被业内称之为“晋江频道”,由此可见当时的火爆程度。品牌响了,招商就全线铺开,大江南北都是新开的体育用品专卖店,而身着运动服、脚踏运动鞋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寓意着充满活力的,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运动鞋服市场快速增长,加快了体育用品企业大规模扩张的速度,整个行业也迎来了高速成长期。从2006年到2009年,李宁的门店数从4297家增加到7249家,净增加2952家,安踏的门店数亦净增加2483家,新增门店通常来自空白市场和既有不饱和市场,这既填补了市场的空白,又扩充销售渠道的覆盖面。以李宁为例,2009年,李宁牌的营收为77亿,店数为7249家,平均每家店的产出为106万,2009年净增加门店1004家,粗算一下,新增店给李宁的业绩贡献就有10亿之多。
具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李宁计划门店数量达到7900家,而安踏,特步,361度,匹克等品牌的门店数量亦将突破7000家大关。门店数量的增加,业绩亦随之水涨船高。根据既有资料测算,国内体育用品品牌门店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0%左右,而销售业绩的globrand.com增长速度约为20%左右。目前,国内体育用品品牌的网点布局有70%布局在二三级城市,我国有地级市280多个,县级市370多个,县1600多个(包含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再看看体育用品的零售店铺数量,国内外体育用品店的总店数达到40000多家,二三级市场体育用品类消费潜力基本被挖掘出来,市场迎来整合阶段。
不久前,有消息显示,李宁酝酿新一轮改革,管理层披露将于2011年进行分销渠道整合,拟关闭500间至600间单一经营店铺。李宁是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的领军企业,李宁的这一动作似乎是体育用品行业的一个新的信号,这意味着体育用品行业依靠新开店粗暴式增长的-全球品牌网-时代将被终结,但渠道的争夺战将进一步加剧。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约为20%左右,在未来五十年左右提高到60%以上的水平,城市化进程将催生小城镇的建设和商业繁荣,给新兴的城镇经济体带来新的机遇,但这个过程较为缓慢,给当前体育用品行业带来的机遇并不明显。目前县级城市,地级城市的零售市场,“黄金口岸”(优质铺面)有限,经过各大品牌对资源的抢夺式的炒作,租金被抬高到品牌难以承受地步,新开店目标自然很难达成,渠道整合的速度自然加快。2010年,耐克中国公司和阿迪达斯中国公司相继发布了其未来的五年规划,均表示未来五年,将加大二三线市场的新增店铺,并拟推出价位段更贴近二三线市场的产品与之呼应,将矛头直指国内体育用品品牌的主力市场,未来的二三线市场渠道争夺战将更加惨烈,价格战亦将愈演愈烈,毫不夸张的说,国内体育用品品牌将进入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曾经,得渠道者得天下,未来,失渠道者失天下。
突破多品牌 谋求左右开弓
多品牌和多品类在鞋服行业很普遍,在运动鞋服行业也日益普遍起来。李宁公司是多品牌运营最早的尝试者,当年其选择KAPPA品牌中国的营运权,后来又引入了法国户外品牌艾高,自创品牌新动,引入意大利品牌乐途,收购体育器械商红双喜和体育装备商凯胜,亦同时将李宁牌进行品牌细分,切入儿童体育用品和运动生活品类,俨然成为一个多品牌、多品类的综合体育用品厂商。特步的多品牌运营切入的时间也比较早,先后引了西班牙品牌柯林和美国品牌迪斯尼。安踏最先实施的是主品牌细分,延伸出来安踏运动生活品类和安踏KIDS品类,随后又将FILA品牌纳入旗下,初步建立起一个多品牌多品类的运营体系。相比而言,361度公司的多元化步子迈的较晚,只推出了361KIDS系列产品。
从当前国内各大体育用品品牌的业绩来看,单品牌提升的空间已经遇到产品品类,渠道极限等天花板,培养新的品牌或新品类,是一条开源之路,期待走多源丰收之路。从既有现状来看,无论是李宁公司还是安踏公司,他们的“副业”的影响力还是相当有限。不过,李宁从一家运动鞋服商演变成一家集运动鞋服、运动装备、运动器械为一体的综合体育公司,把行业由窄领域做宽,这些尝试给其未来留足空间。其实,在2001年到2005年左右,安踏体育用品专卖店里乒乓球、羽毛球等系列产品应有尽有,但生不逢时,彼时这些运动只有学校或大型机关才有配套的场地,制约了一定消费,眼下城市化进程加剧,加之政府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大力推进,运动场地和运动的项目相应增多,群众不在满足跑步散步类较单一的运动,运动技巧较强的,有趣味的运动项目参与者不断增加,运动装备的消费比重不断提升。
运动鞋服领域,有七匹狼等传统服饰企业杀入这个市场,这只是开始,相信不泛有后来者杀入运动鞋服领域。运动品牌切入时尚生活鞋服领域亦有,阿迪达斯的NEO子系列,耐克的360子系列都把目标瞄向时尚服饰类的消费群体,安踏的运动生活店则在全国开设了有近500家门店,较量已经开始。时尚服饰品牌运动化浸透,运动品牌时尚化进军,是市场常态,对消费者而言,多了选择,对品牌厂商而言,多了发力点,不是左右互搏,而是左右开弓。
优化渠道 提高单产
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渠道扩张式的增长方式必然会停滞,优化渠道,提高单店产出,巩固品牌业绩成为必然之选。
目前,体育用品专卖店的店铺平均面积约在100平米左右,从店铺的可陈列的SKU数来看,从产品的品类来看,卖场的可逛性并不强,消费者的可选择性和可比较性也不强。随着零售市场的变革,未来零售卖场将两级分化,即以特色点、专业店为主的小店和以品类齐全品牌众多的大店为代表。品牌厂商品类的增加,终端卖场则需要扩容升级,传统商圈一楼的租金昂贵且扩容不易,相比之下,将二楼甚至三楼改造成卖场成为最经济的选择,而大卖场也符合品牌综合化的运营方向,不光可以容纳更多品类,也可以引入副品牌,把蛋放在另只篮子里。
当前,体育用品卖场的作用限于产品的展示和销售,附加功能有限。从国际领先的服装行业4S标准,即:Sell(服饰销售)、Sight Experience(视觉体验)、Self-Identity Service(个性化服务)、Life Style Salon(时尚沙龙)四位一体来看,体育用品行业的差距甚远,包括分布在一线城市的旗舰店。当然,并不是说4S在体育用品专卖可以照搬过来,最起码,在部分城市,我们的卖场功能可以有所创新。笔者曾去过某省二线城市的某运动品牌旗舰店,庞大的卖场面积有部分面积不得不被空置着,空落落的货架,和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形成显明的对比。月产出30万的销售,或许需要150平米的卖场陈列就足够了,再增加50平米的专卖不一定会让月销售提升到40万元,如果把这50平米重新打造,赋予卖场一些感官体验,社交,会员关怀,体育达人沙龙等功能,这些软性投资则有望提升顾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同时提高品牌的美誉度,回报或许更高。书城的新书签售会,读者见面会,书店读书会或读书沙龙,值得借鉴,体育用品店也可以造一个自己人圈子。
国产运动品牌也有高端产品,销售业绩平平,产品的附加值还不够给力是重要因素之一。价格标签上的阿拉伯数字摸仿很容易,独特的服务被摸仿则不容易。
粗放式到精细化
国内体育用品厂商的思维方式需要转化。目前,大多数体育用品厂商扮演的角色是大批发商,即做产品的营销,借此将产品批发给分销商,然后由分销商再批发给零售加盟商,品牌厂商的管理还比较粗放,品牌在当地经营的情况与经销商的经营能力关系较大,品牌厂商对市场的管控甚少,至于产品在终端怎么销售,每个环节细节怎么操作,品牌商过问甚少。品牌商与零售商的距离太远,这样造成了品牌商营销的火力大小、方向以及时间点不够精准。品牌商需要放下身段,低姿态的贴近终端,关注零售的每个环节,把设计,生产,物流,卖场呈现方式,销售人员能力,消费反馈之间形成有效串联,打通整个利益链条的各个环节,服务终端,就是服务品牌。
用信息化降低误差偏差。对于零售行业,数据就是生意的所有秘密,而ERP系统则把这些数据有序的呈现出来,方便相关人员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挖掘出新的增长点。几乎每个ERP顾问都向ERP实施企业进过沃尔玛超市的“啤酒+尿布”案例,国内主要的体育用品厂商几乎都安上了各知名软件公司的ERP,但在ERP在终端准确使用率不高,约在50%左右。不说别的,一年里我们产品开发失误,货品交期失误,订货结构偏差,这些都将吞噬我们的利率。未来,通过ERP或者更为先进的信息系统,提升整个供应链,分销链,利益链的协同效应,用精准的管理降低经验主义“预估”的风险,节约时间,提升效率。
解决终端人的问题。中国做零售的企业多的数不清,中国零售业的从业人员多的数不清,然而,中国的零售类专业人才培训机构寥寥可数。我们的导购大多数无师自通,我们的店长,督导大多数是自学成才。在终端,一方面大量的招聘零售人才,并采用培训,传、帮、带等手段提高其工作技能,另一方面,零售人才却以较高的频率在流失。如何破解技能和流失率两大问题,成为终端棘手的问题。在人员培训方面,不少品牌公司成立了专门的训练机构,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产品知识、岗位技能方面的培训,这大大提高了终端员工的标准化程度,不过在留住人才方面却缺少创新。笔者建议可以成立终端人才库,设立人才考核准入机制,定期考核和监控人才,可以按照月度或季度甚至年度给相关人才(如全国重点店店长)一定物质和精神激励,形成一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风气,从而减少终端人员的流动率。
这是最坏的年代,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属于强者的年代。过去的几年,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从温饱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化,文化及体育用品类产品市场增速迅速,给体育用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10年,受成本上涨,体育用品产品不得提价应对,受通胀影响,老百姓的钱袋子开始握紧,节衣省食,网上购买,体育用品企业不得不加大营销力度,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价格战仅仅是开始,在未来,相似的困难会继续出现,朝阳很美,但要挺过暗夜。下一个五年,比拼的不再是开店速度,谁的终端更健康,谁将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