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重点考点知识记忆之毛概(四)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8年6月17日
内容导读: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过渡性质的社会,相当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所讲的过渡时期,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中介与桥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中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B.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相同
C.两个革命之间需要有一个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
D.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E.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DE】(2004年多选题第20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B.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C.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ABD】(2006年多选题第27题)。
(2)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地主阶级己被消灭,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党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着资本家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以内的剥削”。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要点】(1)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既确立了公有制的领导地位,又允许非社会主义因素,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允许资本家一定限度内的剥削,对安排工人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具有积极意义,符合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2)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和部分资本家破坏经济秩序、危害国家利益的不法行为,表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民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大规模有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2006年分析题第36题)。
2.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
社会主义因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逐步积累和增长,是实现两个革命转变的重要历史条件。(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政治条件或政治保证。(3)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2)三大改造具有历史必要性,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日见突出。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由原来先搞一二十年建设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从将来“在中国采取相当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到“逐步过渡”,短短两三年间中央的指导思想何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总的来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认真总结建国头三年实践经验,根据当时中国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因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础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