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在职硕士新闻
正文
字体:

08年考研英语大纲新题型深度分析及复习指导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7年10月9日

内容导读:

  一、大纲考查要求

08年大纲对新题型要求:

主要考查考生对诸如连贯性、一致性等语段特征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本部分有3种备选题型。每次考试从这3种备选题型中选择一种进行考查。

备选题型有:

1)本部分的内容是一篇总长度为500~600词的文章,其中有5段空白,文章后有6-7段文字,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段文字中选择能分别放进文章中5个空白处的5段

2)在一篇长度500-600词的文章中,各段落的原有顺序已经被打乱,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和结构将所列段落(7-8个)重新排序,其中有2-3个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已经给出。

3)在一篇长度为500词的文章的前或后有6-7段文字或6-7个概括句或小标题,这些文字或标题分别是对文章中某一部分的概括、阐述或举例。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5段文字或5个标题填入文章的空白处

从08年大纲来看,三种题型尽管在命题形式有明显区别,但其命题趋势与往年无异,概括如下:

(一)考查考生对全文和段落结构的整体把握

要求考生能够把握所读文章的结构特征,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段落主题;能够理清文章和段落的发展脉络,把握文章的起承转合关系和段落的发展模式。

(二)考查考生对文章语篇、语段特征的理解

1. 一致性。“一致性”指全文围绕一个主题;每一个段落也只有一个主题。分主题是为全文主题服务的。已往考过的文章,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常为明确的主题句,也可主题不直接点明,而是蕴含在论据细节中。

2. 连贯性。 连贯性是指段落与段落之间,段落内的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一致。文章或段落的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必须清楚、合乎逻辑。这一点对考生的要求最高。

了解了大纲考查重点,我们需要清楚考研文章的文章全文行文模式和段落拓展模式。概括来讲就是三段论和总分法。

二、考研文章全文结构模式

(一)三段论

三段论是说明文议论文的共同全文结构模式。虽然表现形式有所差异,但主体板块分为三部分。

说明文的三段论基本模式是:引言(用事例、试验等引出问题),分析(分析原因;实验过程等),结论(建议、解决方案)。说明文阐述事物的原理、起因和可能的后果。

议论文最终目的是说服读者接受某观点。议论文要用逻辑和论据来影响别人的看法或行动。其行文规则为:提出论点(常以事例引出),提出论据并论证论点,得出结论。

在考查过的文章中,无论是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经常是:

引出要讨论的问题或现象(常以具体事例引出话题或论点),

然后展开分析过程或讨论其原因,

最后得出结论、提建议或解决方案。

三段论具体分析:

1. 问题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解答这一类型的文章,考生关键要抓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

2. 议论型: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得出结论

阅读这类文章,考生只要细心掌握哪些是论点,哪些是论据,结论又是什么即可。

3 . 立论/驳论型:提出观点——表示赞同——论证观点

提出观点——发表异议——驳斥观点——建立观点——论证观点

遇到这一类型文章的时候,考生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观全文,弄清楚其中哪个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哪个是作者要驳斥的观点,每个观点都有哪些论据作为支撑就基本完成了。由于这里面大多数有明显的转折意思。考生可以去找一些提示语,比如However/But/Nevertheless/As a matter of fact. 这些词语常常可以作为作者观点和其他观点的分水岭。

4. 因果型:结果/现象——原因/成因

这一类型的文章接近于说明文。文章大多以一种现象或者一种结果开篇,然后进一步探讨导致这种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或成因。(文章大多围绕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领域展开)

(二)总分法

说明文和议论文在段落的拓展模式也有共性。即总分法。多数情况下段落首句是本段主题句。偶尔会有段尾句,比如说有的文章第一段的段首会先举例子,段尾才引出主题句。段落主旨极少有需自己概括的。了解这一点,要求我们从概率最高的情况出发。先快速扫描首句,看是否有概括性。如果第一句没有,迅速看段尾句。

(三)一致性、连贯性

一致性和连贯性是三段论和总分法的实现手段。信息是通过有章可循的逻辑关联来构成信息链的。

全文中,段落间的关系是板块关系,仍属宏观结构,属“面”的问题。而句子间的关系是局部结构,属“线”的问题(词汇短语等信息是“点”的问题)。

段与段的关系种类繁多,如并列,递进,比较对比,因果,转折,列举等等。

句与句的关系需要把握英语中的常见连接词语,如表转折关系的however,nevertheless,but,in spite of,regardless of ,despite等,表因果关系的therefore,thus,so, on account of, due to, thanks to, owning to, because of, now that, for that, in that等。

第二部分 分题型讲解

第一章 选择搭配题

一、大纲要求

本题形原文约600词,其中有5段空白处——空白处的位置可能在段首、段落中间、段末,一般情况下不会是文章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但是这个也不是绝对的。选项部分为7段文字,每段可能是一个句子,可能是两三个句子,也有可能是完整的段落。其中5段分属于主干部分的空白处。要求考生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从选项中选择5段文字放回文章中相应的5段空白处。

二、解题步骤

A.第一步:通读全文,尤其是首末段,迅速得知文章的主旨大意;

B.第二步:通读选项,在每个选项下边用笔标记本选项的大致中文意思,以做到心中有数,至少应该能知道可以供考生选择的选项的意思范围,并且在很短的时间里找到考生想找到的选项;

C.第三步:回到文章中的空白处,分析空白处的上下文,结合前面的解题方法得出需要的选项;

D.第四步:把自己选择的选项带入原文,检测是否文章前后连贯,检测所选的选项是否和文章的主旨大意相吻合

三、解题技巧

A.“就近原则”,在文章空白处的上下文中寻找解题的线索;

B.“时间原则”,出现时间、年代等词语时,要注意文章中的时间和选项中的时间的对应关系;

C.“代词原则”,指示代词,因为是指代前面的内容,所以一般不能作为段落的开头;

D.“相近原则”,如果有两个选项非常的相似,那么其中一个往往是正确答案;

E.“重复原则”,如果一个选项中的单词与文章中的单词重复比较多或意思相近的比较多,那么这个选项往往就是正确答案;

F.“排除原则”:做7选5填空的时候,建议大家最好使用排除原则,由易到难地去解题。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