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在职硕士新闻
正文
字体:

2006年考研政治真题参考答案及解读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7年6月25日

内容导读: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C)

  解读:本题考查哲学第二章辩证法唯物论部分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恩格斯指出,辩证哲学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针对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指出: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后来,人们常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里讲的变化是指运动,不变是指静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上既有变(运动),又有不变(静止),变与不变的对立是相对的即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故A、B、D是错误选项。

  2.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A)

  解读:本题考查哲学第四章认识论部分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过这句话。他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说明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A是正确选项。B、C、D的观点错误,也就是错误选项。

  3.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

  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D)

  解读:本题考查哲学第四章认识论部分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温家宝所引用的话来自汉代政论家王充的《论衡》,其意是说,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最重要。显然是说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评说)对判断政府工作的得失是十分重要的。此题A、B、C选项观点错误,不选,只能选D项。D项把直接经验等同于实践的看法来自(《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第33页),但严格说来,直接经验属于认识,不能等同于实践,同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观点并不符合。

  4.“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B、 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

  解读:本题是考查哲学第五章关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原理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民以食为天”,说明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去从事其他的一切活动。所以,本题A项正确。B、C、D项观点错误。因为历史的基础是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决定人的本质的是社会关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5.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

  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是

  A、80万,100% B、40万,400% C、40万,100% D、80万,400% (D)

  解读:本题考查的是第4章,“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考点。本题属于基本概念考查,具体讲,是考查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这两个概念,考查方式是通过数字计算引导考生理解基本概念,但并不需要死记硬背。2004年的单选第12题(考查劳动收入这一概念)和2005年的单选第6题(考查固定资本的物质磨损这一概念)都有这一特点。本题作为数字计算题其思考和计算的过程如下:

  ①年剩余价值量:M=v.m′.n=(100万×1/5)×4次=80万

  (这里要注意题干中讲的m′=100%这一条件)

  ②年剩余价值率:M′=v.m′.n/ v= m′.n=100%×4次=400%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