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在职硕士新闻
正文
字体:

2002年考研试政治理论文科真题及答案(2)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2月20日

内容导读:

2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根据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并指出其中最重要的是

(本题分值:2分)
A.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
B.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C.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
D.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
E.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


【正确答案】
B、E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繁荣社会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根据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个标准,并且指出其中最重要的是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这两条。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也指出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道题就是要把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六条标准和邓小平在新时期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联系起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些问题上的基本立场。考生要对政治理论考试的价值取向特别关注。

25、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本题分值:2分)
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C.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D.坚持共同富裕
E.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正确答案】
A、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我国改革性质的理解。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因此,在改革中决不能丢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备选答案中除了应选的A、D项外,都是我们在改革中的重要措施,但它们还算不上改革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都是为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服务的。

2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

(本题分值:2分)
A.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B.不能用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C.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D.所指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E.还没有成为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


【正确答案】
A、B、C、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有其不同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惟一的分配原则;第二,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第三,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第四,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27、近年来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略战争的历史,其原因有

(本题分值:2分)
A.战后初期美国占领当局未对日本的侵略罪责进行彻底清算
B.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C.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猖獗
D.日本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变化
E.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在侵略战争历史问题上采取暖昧态度


【正确答案】
A、C、E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有关日本政治与对外关系。最近几年,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否认日本侵略战争历史,引起了亚洲国家和国际舆论的强烈不满和谴责。其原因有三:首先是与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美国改变了起初抑制和削弱日本的政策为大力扶持的政策;其次,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日益抬头,活动猖獗;最后,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在侵略战争历史问题的暧昧态度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而各项B、D并没有直接关系。


28、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共同签署“上海公约”,决定为维护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联合打击

(本题分值:2分)
A.恐怖主义
B.单边主义
C.分裂主义
D.地区霸权主义
E.极端主义


【正确答案】
A、C、E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内容。
上海合作组织为维护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六国元首签署《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明确提出了为维护本地区安全与稳定,决定联合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并对三个主义做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对国际法的重大贡献。


29、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党的理论和纲领

(本题分值:2分)
A.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B.是不是规定党员队伍主要由工人组成
C.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D.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E.是不是规定有健全的组织制度和严格的纪律


【正确答案】
A、C、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讲话”关于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标准的论述。对纠正在党的先进性问题上的简单化理解,如把工人阶级政党理解为只有工人阶级出身的成员才能入党,具有重要意义。“讲话”指出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0、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的《领导人宣言》指出,亚太经合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

(本题分值:2分)
A.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B.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
C.“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原则
D.灵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
E.循序渐进的原则


【正确答案】
A、B、C、D、E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年会的了解。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之一,且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上海会议通过的《领导人宣言》正确分析了亚太经合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即坚持:自主自愿、协调一政的原则;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原则;灵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15分)

3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本题分值:5分)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解析这个题目的关键,首先要搞清楚“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句话的含义。眼睛所获得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而现象又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如果只停留于感性,非但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还可能会受到假象的欺骗。其次,要正确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各有其作用。最后,还要全面评价这位哲学家的命题,既肯定它的积极意义和合理之处,又不能陷入另一个极端,解答辨析题的一个重要之点,就是要求分析问题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和绝对性。


3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本题分值:5分)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一致。但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经常是不一致的,价格往往背离价值。试题给出的命题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需要具体分析。因为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面值等。所以后句“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则过于简单、片面、绝对化,没有看到价格与价值的经常不一致和影响价格变化的多因素。


33、大国的控制能力是建立国际秩序的基础。

(本题分值:5分)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国际秩序有“旧”与“新”之分。国际旧秩序是在大国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其实质是维护大国的霸权地位。国际新秩序应当是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只能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大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应当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但不能凭借实力,对别国实行控制。否则势必导致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严重阻碍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有关新旧国际秩序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成为重要而紧迫的国际问题。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张建立的新秩序,实质上是美国或西方主导的秩序,说到底还是旧秩序。国际旧秩序是由最大国根据自己的利益所制定的国际规则与制度。因此大国对国际事务的控制能力就成为这种国际秩序的基础,而国际新秩序应当是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只能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不可否认,在建立国际新秩序过程中,大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理应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但不能凭借实力,对别国实行控制。否则,势必导致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严重阻碍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34、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正确评价有何重大意义?

(本题分值:10分)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当时是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拨乱反正中,邓小平率先抵制和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指导全党恢复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又坚决地批评了借毛泽东晚年错误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强调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丢不得,否则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
他指出:毛泽东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根据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这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排除了“左”和“右”的干扰,统一了全党思想,激励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事业。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所做的历史性贡献。首先应结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共产党在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的大背景,指出出现了哪些错误倾向以及邓小平对它的抵制和批判。这就是:一方面,邓小平率先抵制和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要求全党恢复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另一方面,坚决地批判了借毛泽东晚年错误企图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强调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丢不得,否则就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
其次,应回答邓小平如何实事求是的评价毛泽东思想。在邓小平主持下通过的《决议》专门论述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应重点把握答题要点中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的基本点,要突出中心内容,条理清晰。
最后在回答意义时,要指出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当时是一个全局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是关系到党的历史命运的重大问题。只有指出这一点才能凸现这一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重大意义,这又是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的。


35、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本题分值:10分)


【正确答案】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克服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注意收入分配中的差距过大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客观性。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使收入差距拉大。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又不能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国家必须采取对低收入者实行补助,征收累进的收入所得税等措施,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理论分析我国收入差距扩大这一现象。
首先,应将分配理论的基本要点,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这一现象联系起来,指出其合理性和重要意义。其次,应结合社会主义最终目标——共同富裕,论述这个问题。收入差距过大,甚至出现两级分化,都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在分配问题上,必须注意把握住差距扩大的度,并采取政策措施。


五、材料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l/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
2001年5月21日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4分)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3分)
(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3分)

(本题分值:10分)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及人类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这是一道发散性的材料题。
第(1)问的产生原因,材料已暗含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一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的发开和利用。
第(2)问、(3)问,就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材料3提供了国内外关于海水淡化的材料,用矛盾转化原理角度分析,要点有三:一是问题就是矛盾,解决问题就是促使矛盾向有利于我们人类的方面转化;二是矛盾转化要有一定的条件;三是必须积极创造条件。
第(3)问是把实际问题的理论思想引向更深层次,从调整人们实践活动方式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造成水资源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本身的不合理。材料4充分显示出转变实践活动方式的重要性。实践活动的成败得失,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上述三个问题看似松散,实际上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考生应注意答题的技巧。

 

3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一条:)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一集)
材料2)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第七条:)
“缔约双方将根据现行的协定采取措施,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的信任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缔约双方将扩大和加强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以加强各自的安全,巩固地区及国际稳定。)
缔约双方将本着武器和武装力量合理足够的原则,努力确保本国的安全。)
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7月17日)
材料3)
中国于1988年12月6日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委员会以来,在联合国安理会历次采取维和行动解决冲突的投票中,大多投赞成票;在有的问题上投了否决票和弃权票。2000年,安理会多次审议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冲突问题,通过了第1297、1298、1310、1320号决议。中国参加了有关磋商并对所有决议投了赞成票。中国在有关磋商中表示支持秘书长提出的维和建议,希望建议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双方已达成的《停止敌对行动协定》的执行,推动埃厄两国早日政治解决争端。)
1996年12月,危地马拉政府和反政府武装要求安理会通过决议向危地马拉派驻联合国军事观察员。12月29日危地马拉邀请台湾“外交部长”参加停火协议签字仪式,把台湾卷入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且对中国代表的严正抗议不予回应。在表决时,中国代表投了否决票,并表示,一个国家和平进程的实现,不能损害另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0世纪90年代初,格鲁吉亚发生民族冲突,联合国派出了维和观察团。1996年10月,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关于安理会授权该观察团在格鲁吉亚设立人权办事处的提案。中国代表表示,中国支持格鲁吉亚当事双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但联合国观察团执行安理会授权的维和任务,不应包罗万象,更不应越俎代庖,将属于其他机构职权范围的事情也包揽过来。由安理会授权设立人权办事处超出了安理会的职权范围。因此,中国代表对这个提案投了弃权票。)
根据《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年鉴》整理)
材料4)
我们清楚地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尚未解决的关键利益———特别是涉及到台湾和南中国海——的大国。这就意味着中国不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国家。仅此一点,就使中国成为一个战略竞争者。)
摘自赖斯:《促进美国国家利益》)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2所反映的中国处理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其原因。(3分))
(2)明材料3体现的中国外交所坚持的原则。(3分))
(3)如何认识材料4的观点及其实质。(4分)

(本题分值:10分)


【正确答案】
(1)不同点:材料1反映的中苏关系是结盟关系,针对第三方,材料2反映的中俄关系是不结盟关系,不针对第三方。
原因:中国从维护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来决定自己的政策。与苏联的结盟,和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密切相关;与俄罗斯的不结盟、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则是多极化条件下,大国关系调整的反映。
(2)中国在安理会投票中的立场体现了中国外交坚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干涉内政的原则;特别体现了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
(3)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所有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必备条件。中国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放在第一位,这既是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材料4的观点无视公认的国际准则,把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视为对美国的“战略竞争”,实质上是要干涉中国内政,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有关中国对外政策材料题。
问题(1)材料1反映的中苏两国的关系是结盟关系,针对第三国。材料2反映的中俄关系是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它不结盟也不针对第三方,原因是:中国外交是根据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的变化,从维护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的。中苏结盟是和战后两大降营对峙的格局相联系。中俄友好合作而不结盟是和冷战后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与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有关。
问题(2)从材料3可以看出,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是遵循一定的原则的,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以及不干涉他国内政权,独立自主是根本原则。也就是对于一切国际事物,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不受其他势力影响。
问题(3)剖析材料4的观点和实质,中国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放在首位,这既维护了国家的基本利益,也保障了地区和世界和平。台湾回归祖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美国把它看作是对美国的“战略竞争”,实质是要干涉中国内政,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