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在职硕士新闻
正文
字体:

名校硕士谈考研:2004 专本硕三级跳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2月15日

内容导读:

  原来每个人都有着极大的潜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建筑师。通过后天努力,人其实是能够改变很多事情的。

  黄昏时分,我穿梭在麦苗与坟墓之间,大声地背诵着英文。书背累了,我会坐在麦苗旁边,嗅一嗅它们发出的淡淡的青草香味儿,或者干脆走进坟堆里看看那些石碑,研究逝者生平,甚至想着将上面的文字翻译成英文。

  报名后,人马上就有了一种令人惶恐的压力感,这种压力仿佛将我又一次带回到高考前的那种状态,同时也使我的学习变得更加疯狂。偶尔,学习过程中也会有一种孤单、寂寞或烦躁的东西莫名地从心中某个角落一丝丝冒出来,使你再也无法安静地坐在书桌前。

  人生有时真的变化无常,难以定论。所以有人说这世界永远都在变化,而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的变化。2004年对我来说,是充满变化的一年。上半年,我还是一名普通的专科毕业生,在一所中学教书;7月1日,我拿到了英语成教本科文凭,成了一名本科毕业生;9月11日,我带着四川大学的研究生入学通知书,踏上了开往成都的列车。很少有人相信,作为专科生的我仅仅参加了一次研究生入学考试就成功地考入四川大学这样的全国重点高校。的确,我很幸运。但我的考研历程其实也充满着等待和变化,7年之间,我的活动场所从大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不停地变化着。我的人生仿佛经历了一番轮回。

  一、大专时代,梦的开始

  我出生在鄂北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为了让我考上大学,朴实的父母节衣缩食将我送进本市一所重点中学读书。1996年7月,我参加了高考,结果被当地一所普通师范院校录取为专科生。父母非常高兴,认定我圆了他们的大学梦(他们当时还不知道大学还有本科与专科的区别)。我却很失望,想去补习,明年再考。可当父母额头那深深的皱纹以及他们因我考上大学脸上现出的笑容同时出现在眼前时,我默默地放弃了。

  进师范后,开始的一段日子,我很不习惯。像是一只无头的苍蝇,我整日东跌西撞,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幸好后来有两件事帮我从混沌中走了出来。一件是一次迎新会上,一位老教授给我们做了名为“自强不息,立志成材”的演讲。老教授的激情启示着我:人不能因为一次失败而萎靡不振,应该愈挫愈勇,不断地确定自己新的目标,继续向前迈进。也是从那一刻,我明白了“三流学校也可以出一流人才,英雄不问出处”的道理。另一件是开学后,我们班主任请来了系里几位青年教师给我们讲他们的求学故事。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中专毕业,自考本科后考上研究生。这些成功的榜样给了我极大的激励:原来每个人都有着极大的潜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建筑师。通过后天努力,人其实是能够改变很多事情的。

  于是,我决定考研。我选择英语作为突破口,买了许多英文书,制作了大量的学习卡片。一有时间,我就将它们拿出来“猛读”、“猛背”。渐渐地,我的英语水平提高了。半年后,正当我苦于没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英语水平时,学校迎来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当时我所在的学校刚刚设立了考点,学校为了保证通过率,对报名资格进行了严格的限定,规定只有二年级通过了三级英语考试的学生才有资格报考。我想参加这次四级考试,就天天跑教务处,请他们破例。后来教务处的人被我“烦”得没有办法,让我交了一百元考试通过保证金后才准我参加考试。结果,我很顺利地通过了那次考试。

  顺利通过四级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我想通过类似的方法提前考研。可是国家的政策毕竟不同于学校自己的规定,不能因为一个人而随便改变。这次,我连交“保证金”的机会都没有。我被告知:只有在专科毕业至少两年后才能报考。我知道,我在校考研的权利被剥夺了。我只好边准备边等待。

  二、回到初中,年轻没有失败

  1999年6月,我大专毕业了。一出校门,我马上感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一直到8月底,我都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友人推荐我到南方某厂去打工,我没有接受。因为打工后,我将没有时间继续学习,更不可能考研。我想找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工作,哪怕工资低点都行。最终,我回到先前我念书的那所农村中学,做了一名初中代课教师。校长对我很满意,让我教初二年级两个班的英语和政治。每周18节课,每月300元生活费。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

  “年轻没有失败”!不错,我很快就忘了初出校门找工作时的所有不快,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把书教好,同时把书读好”!上班时,我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教学技巧,努力讲好每一节课,耐心细致地回答每一个学生的提问。很快,我得到了同事和学生们的一致认同、肯定和赞扬。

  工作之余,我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学校西边有一个大水塘,周围长满了芦苇。秋天,枯黄的芦苇在秋风中摇曳,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水枯的时候,我会独自一人在水塘里徘徊。脚踩在半干的泥地上,泥土发出“嘎吱嘎吱”断裂的声音。那声音自然地让我有一种沧海桑田般的感觉。这时,我手里往往握着一本历史书,看一会儿,站一会儿,想一会儿……

  学校北边有一个大土堆,方圆好几里,种着些旱庄稼。土堆上零星地散布着几十座坟墓,有的有碑,刻着逝者的名号;有的年代较远,只剩下一个个小小的土包。冬雪刚融,土堆周围已是一片嫩绿,那是新出土的麦苗在向人们展示春天的生机。黄昏时分,我穿梭在麦苗与坟墓之间,大声地背诵着英文。书背累了,我会坐在麦苗旁边,嗅一嗅它们发出的淡淡的青草香味儿,或者干脆走进坟堆里看看那些石碑,研究逝者生平,甚至想着将上面的文字翻译成英文。

  三、铁中岁月,pain past is pleasure

  2000年9月,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让我教初三年级一个班和初二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每周20节课。教师节过后,我突然接到县教育局的通知,让我尽快到县铁中去一趟。第二天,我乘坐一位同事的摩托车到了县铁中。原来,铁中因为人事调动的原因,急需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他们到县教育局查档案,发现我是历史专业毕业的,就让我去代课。这样,10月份我调到了县铁中,担任高一年级12个班的历史教师。每周12节课,每月基本生活费不多不少正好250元。第二年通过县教育局考核后,我被转为正式教师,工资待遇也有了提高,我自我解嘲地说:“终于不再是二百五了”!

  2001年6月,学校里突然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本校有三名青年教师参加了硕士生入学考试,全部考过了!真想不到身边同事中竟然也有“考研同志”,而且还是一批“大内高手”!羡慕之余,我向三位成功者请教考研经验。与他们交谈后,我发现自己考研面临着几大难题:一、学历低,不少学校,特别是名校都对专科生报考资格进行了相当严格的限制。二、我虽早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但毕业后一直忙于工作,没有系统复习,离考研水平自然还有很大差距。三、信息闭塞,我所在的小城远离文化中心,几乎没有与考研相关的事物,我的考研只能完全靠自己“闭门造车”。四、最为严重的是,本地领导反对教师考研,不开介绍信,也不放档案。

  为克服以上困难,2001年夏,我参加了全国成人高考,被本地一所高校录取为英语本科函授学员。同时,我在学校发现了一名“考研同事”——阿权。阿权是三峡大学的本科生,年长我三岁,与我同时进入铁中教书。此刻,他也正在准备考研。7月,我和阿权在单位找了一间无人居住的烂房子,再找来两张破桌子,将此屋收拾成我们的“考研学习室”。此后,工作之余,我们便来到这间“斗室”,摆开架势秘密地“闭关修炼”。

  转眼到了11月,报名开始。我和阿权一大早就赶到武汉大学,排上长长的一条队,奔波了一整天才报完名。12月中旬,阿权收到了武汉大学寄来的准考证,我却没有。打电话一问,才知道我没有通过武大的报考资格审查。现实再一次让我体会到了本科与专科的差别。当时我真觉得自己像是《儒林外史》中徘徊在考场外痛哭的周进,准备了多年却只能在场外无奈地望着考场一声长叹。

  2002年9月,学校安排我教高三年级两个文科班的历史课,每周12节。课时虽不算太多,但工作很繁忙。加上我当时住在校外五里远的地方,每天除了工作,其他时间都花在来往的路上了。周末照常是要加班的,我们一个月才能休息一天半。此种情况下,我只好集中精力忙教学了。几乎一年的时间,我没有看与考研相关的任何书籍。

  2003年6月,高考结束后,我决定再次考研。8月,我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买来一套简单的日常家具,将它变成我的书房兼卧室。之后,我又开始了我的“闭关修炼”。

  我的好友阿权很不幸,接连两次冲击武大都没有成功,两次都是因为英语没过关。所以,吸取他的教训,我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英语上。为提高听力,我每天坚持听写几篇VOA SPECIAL ENGLISH。几个月下来,我的听写稿堆了一尺多高。为了掌握单词,我随身携带一本单词记忆掌上宝,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遇到一时难以记住的词,我就将它们写在白纸条上,再将纸条贴在墙上,以便睡觉前、起床后或其他空隙时间多看几眼。这样,我的房间四面墙上很快就糊满了白纸条。为对付阅读,我每天做一套阅读题,然后读、背一篇NEW CONCEPT ENGLISH里的短文。为写好作文,考试前一个月,我狂背了一本考试虫作文范文。

  10月,各学校陆续在网上发布了自己的考研信息。这次不再需要单位开证明了,但我所向往的学校对专科生报考的条件又提高了很多,一般都要求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专业论文。我一时犯了难,我的准备总是落后于别人要求一步。没办法,只好另选其他高校了。经过网上一个星期的调查,我选择了四川大学。原因只有两个:一是她的报考条件较低,我有机会考。二是四川大学的实力很强,特别是历史专业,在全国排名第六。

  11月中旬,我和阿权又一次赶到武汉。很熟练地排队,交费,填写报名表……阿权依然选择了武汉大学,我填报了四川大学。

  报名后,人马上就有了一种令人惶恐的压力感,这种压力仿佛将我又一次带回到高考前的那种状态,同时也使我的学习变得更加疯狂。偶尔,学习过程中也会有一种孤单、寂寞或烦躁的东西莫名地从心中某个角落一丝丝冒出来,使你再也无法安静地坐在书桌前。这时,我会找好友阿权谈心。阿权有时也有类似的感受,他说几乎每个考研人都有感到寂寞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他就去看网上考研人的故事,让自己感到此刻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很多人也在不停地为考研奋斗着。或者径直走上楼顶,对着天空大吼几声,发泄发泄心中的烦躁,亦或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只是让眼睛盯着街上的行人。“他们来来往往,忙忙碌碌,一定也是在向一个目标迈进吧!”这样想的时候,心胸自然就开阔多了。闲聊时,我曾经提议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考研感受,以作为自己的考研宣言。阿权想了想,说:“考研——没有回头路”。我建议他再加上一句“考研——成功是唯一的结果”。我们相视一笑,看来考研不仅仅是一个人智力的考验,同时也是一个人心态乃至整个精神世界的考验。它是一个漫长的心灵的等候过程,成功者就是能够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它真是一件让人骑虎难下、欲罢不能的事情啊!

  2004年1月10日,我终于走进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场。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心中突然一阵激动。我的心好像不停地在说:“我来了!”。平静了自己的心情,我很快进入了答题状态,考场上一切进行得很顺利。

  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2月下旬,我在川大校园网上查到了我的考试分数:英语62、政治54、中国近代史117、世界史118,总分351。又等了近一个月,川大的分数线才出来。历史专业要求总分300,最低分40。看起来没有任何悬念,我过了!

  4月1日,我带着复试通知走进了四川大学。复试时我才发现好多人考了370分以上,我甚至还看到一个408分的。而且他们是本科,我是专科。按照规定,专科复试时是要加试两门专业课的,若有一门不合格就要被淘汰。压力再一次朝我扑了过来,我下定决心,这一次一定要全力以赴,拼了!当别人复试完已经离去的时候,我还留在一间考室里全神贯注地答着加试题。我认真的对付着每一道题,直到交上满意的试卷。

  复试过后,我回到原单位,边工作边焦急地等待着最后的消息。等通知的这段时间,仿佛每一天都特别的漫长,时间好像停滞了,而我则在焦虑中煎熬。

  5月,我就读的成教学院通知我去进行函授英语本科的毕业论文答辩。于是乘着这么一段时间,我又温习了一遍我的函授英语本科论文。5月底,我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论文答辩。

  6月29日,我收到了四川大学寄来的硕士研究生入学通知。它正式宣告我的考研事业终于“尘埃落定了”。

  我的好友阿权也考了363分,第一次参加了武汉大学的复试,可是很不幸,他又一次落榜了。与他相比,无疑我是非常幸运的。我问他还考不考,他坚定地说一定还考。我无语,只好在心里默默地祝他好运。看来,每个考研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考研故事,这故事也许各不相同,但最后还是得靠自己去写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