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在职硕士新闻
正文
字体:

我国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起航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6年2月7日

内容导读:

    今年我国首批设置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的14所军队中高级指挥院校,将按照国家学位委员会的规定进行首次全国招生联考。连日来,本报编辑部接到大量与这次联考相关的咨询电话。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家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领导。

    问:军事硕士专业学位与军事学硕士学位有哪些不同?

    答:军事硕士专业学位与军事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并无高低之分。但二者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主要为军队中(高)级指挥岗位培养能带兵打仗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军事学硕士学位主要面向军队院校和科研单位,培养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高层次人才。前者主要招收大学本科毕业、任职1年以上的作战部队的营以上军官;而后者是凡取得学士学位者均可报考。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前者强调应用性,突出任职岗位热点、难点问题研究,论文形式多样,强调创造性地解决现实课题;后者则以学术论文为主,突出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强调学术价值。在导师指导上,前者由院校导师和部队导师联合指导;后者则由院校导师单独指导。

    问: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哪一部分军官?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定位?

    答: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一般应具有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有发展潜力的、任现职1年以上的作战部队营职以上指挥军官,或任过部队营以上领导职务1年以上的师以上机关的师、团职干部,年龄要符合《现役军官法》和《现役军官职务任免条例》的有关规定。

    大家知道,中级指挥军官处于师、旅、团关键岗位,是部队建设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对初级军官成长具有引导作用,又是培养高级军官的基础,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由于历史原因,中级指挥军官群体学历层次相对偏低,其数量又几乎占到整个军官队伍的一半,中级指挥军官的地位与作用和现实的学历层次,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而现有的军事学硕士学位教育,培养的又主要是学术型人才,很难适应军队指挥岗位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军事硕士专业学位就是基于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打赢高技术战争这一客观需要,而定位于中级指挥岗位的。今后,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将是培养军、政、后、装中级指挥军官,提高他们的指挥管理水平和学历层次的重要途径,并逐步成为获得相应任职与职务晋升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

    问:首届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全国招生联考有哪些具体规定?

    答:根据总部今年下达的招生计划,由军以上单位推荐报考对象,并经大军区级政治部审定,已于7月中旬在考生所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报名点,办理了报名手续。

    按照国家规定,专业学位招生每年10月份举行全国联考,考试科目为外国语、军事共同基础、专业综合。外国语和军事共同基础由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实施命题与阅卷;专业综合由招生院校组织命题与阅卷。招生院校应对考生进行面试,着重考察考生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工作业绩和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考试结束后,依考生考试和面试成绩,各招生院校按照国家和总部的有关要求及确定的录取分数线,按照招生计划择优录取。

    问: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哪些要求?

    答:由于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面向军队中(高)级指挥岗位,职业范围包括军事、政治、后勤、装备4个方面,其培养规格是: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有坚实的军事理论和现代科技知识基础,有较强的战略意识和良好的战役、战术素养,具备指挥作战、训练与管理部队、做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实施后勤与装备保障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所以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综合性强、覆盖面宽、实践应用性突出的特点,其教学内容是以军事学为基础,并广泛涉及政治学、管理学、工学、理学、法学等各个学科。

    基于这样一种培养规格,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以提高研究生任职综合能力为重点,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问题,打破学科界限,坚持宽口径、跨学科综合设置课程;正确处理核心课程和专业领域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等4种类型课程的关系,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针对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军兵种、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按需设课,因材施教,增加课程的弹性和针对性;根据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将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等最新成果及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坚持课程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问:根据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殊要求,请具体谈谈培养方式、导师构成、培养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答: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学制两年,其中在校课程学习1年至1年半,部队综合实践和论文撰写半年至一年;非全日制学制为3至4年,主要采取分阶段相对集中时间进行课程学习,累计时间不得少于1年。

    实行院校导师、部队导师联合指导制。导师组由院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导师,和部队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阅历的师以上指挥军官组成,以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作用。

    培养过程以课程教学为主,确保核心课程和专业领域必修课程的集中教学时间。密切结合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实际,培养学员运用所学理论和基本方法,创造性解决任职岗位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课程讲授、研究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演练、部队实践等多种形式;结合军事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研究性教学,注重组织学员参加部队重大军事活动,并有明确的考核要求和成绩评定办法。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