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顾秉林主任,尊敬的各位委员:
今天是第二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我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第二届教育指导委员会有些是上一届的老委员,有些是新委员,这样就保证了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在第二届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之际,我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新一届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并感谢第一届教育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做出的贡献。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试点最早的一个专业学位。1984年末,教育部研究生司就转发了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高校提出的《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研究生的建议》,开始了试点培养工作。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涉及面广,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培养的模式变化较大,因此试点的时间也比较长。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使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规模发展的重要阶段。从1997年全国9个工程硕士培养单位、1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人数1588人,发展到目前的180个工程硕士培养单位,38个工程领域,年招生规模3万人左右。七年来,我国已授予工程硕士学位2万余人,为经济建设第一线输运了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及其发展充分体现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届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推动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开创性工作,在学位标准的规范、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进、评估与监督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使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和评估监督机制,使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有条件不断地下放办学自主权,由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能力,根据不同行业和学科领域、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招生规模和录取办法。特别是去年工程硕士生的入学联考采用了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 Candidate Test,简称GCT)方式,不仅很有特色,而且是个值得总结的创新性工作,同时对其他专业学位也具有指导意义。
至立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在谈到教育创新时指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进行新的突破,不断产生新的领域,不断有新的发明创造,不断地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就要用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审视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我们工作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上的同志都应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至立同志的讲话是对整个研究生教育讲的,但是对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带动了强国的崛起,进而导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蒸汽机的发展促成了英国的崛起,内燃机使德国后来居上,电力与钢铁业的发展成就了美国的工业化。在历次技术革命中,中国都与之失之交臂。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刚刚开始,科学技术正酝酿着新一轮重大突破,科学技术仍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用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审视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是否适应目前正在酝酿的科学技术革命;审视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是否能满足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从建立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都是与国家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近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到了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党政领导人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这些人才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下面我就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今后的发展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结构问题
近几年来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有了很大的增长,目前年招生已达3万人,但是这个规模与我国整个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从人才市场上看,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既要重视大型企业的人才结构,同时也要重视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人才结构。从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来看,我国每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生已近30万人,其中工学硕士占40%左右。1980年学位制度建立后,考虑到当时高校师资和科研部门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因此,我国的工学硕士学位是一种偏重学术型的学位,这也是当时的实际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第一线越来越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们希望提高这方面人才的比例。目前,我们有包括工程硕士在内的十三种专业学位。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应该增加专业学位的人才比例,包括大量增加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从企业中选拔人才,提升企业人才素质,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个方面;今后,校企合作,通过全日制培养,为企业输送一批高素质人才,也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二、关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特色问题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要扩大,但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甚至是第一位的问题。否则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办法再发展下去。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特定的内涵,所以,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应有一些具体的考虑,应与工学硕士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此外,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工学硕士的培养方案来培养工程硕士。工程硕士有38个领域,要充分发挥领域专家的作用,根据不同领域特点设计具有领域特点的培养方案,组织编写并推荐出版具有工程特色的教材,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有一点值得我们特别强调,就是在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中,如何体现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讲质量的话,最重要的是要突出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传统教育观念对我国教育影响较深,把学习作为传授知识的过程,各种考核办法也是考核知识掌握的程度,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我们的师资队伍也要提高,知识要更新,观念也要变化,要考虑学校的师资和学校实验条件如何与企业密切结合的问题。我们有些企业都是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我们有些教师讲的内容却很陈旧,与学生实际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差距。如何设法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强化新技术新方法在企业实际中的应用,这对我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三、关于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估与监督问题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下面设立了质量分析与跟踪调研小组,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一些存在问题较多的培养单位进行了实地考察,共同讨论整改方案,在部分工程领域进行了培养质量的试点评估,初步建立了体现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估体系。当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办学自主权基本下放的情况下,建立系统的监督评估过程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科学,要实事求是,要有利于促进各个培养单位的工作。工程硕士培养涉及38个工程领域,不同领域面向的企业与行业不同,不同学校面向的区域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评估模式进行评估,并采取全国统一排序的方法。工程硕士本身不仅要有特色,不同培养单位也要逐步建立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要。各个培养单位应当根据工程硕士质量评价标准不断评价自己的培养工作,也要根据社会反映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教育指导委员会要及时总结培养单位好的经验予以推广,同时也要及时地与存在问题较多的单位共同讨论改进措施。在工程硕士评价标准方面,工程硕士研究生从实践第一线来,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要重视他们在技术革新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成果,帮助他们在理论上很好地总结和提升,以便形成专利。
四、关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已做了不少的改革,有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同时,时代在变化,环境在变化,要不断地研究新问题,使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比如工程硕士培养的领域审批问题能否更简单一些,是否可以考虑,对于那些工程硕士培养得好的单位可以允许其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已批准设立的工程领域内自主增加领域。对于工程硕士招生规模问题也可以放的更开一些,可以由培养单位自定规模,特别是要鼓励一部分地方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工程硕士培养上,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于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是否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另外,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问题,要加强引进国际先进的工程硕士的课程和教材,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培养工程硕士的经验与方法,与国际上一些工程教育搞的好的院校进行合作培养,选出优秀的工程硕士到国外企业参加短期培训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在工程硕士与职业资格结合方面也要进行研究并有所推动。要认真研究目前仍然存在的学位与学历不统一的问题,使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与国际接轨。要加大宣传力度,对优秀工程硕士要进行系列报道,要扩大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社会中的影响。要特别重视并研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问题。我希望新的一届教育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工作,把过去的工作总结一下,总结出成功的经验,找出薄弱环节,结合国家的发展目标,制定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未来的发展战略与规划,使教育指导委员会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作为我们民族复兴的根本性战略,这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相信新的一届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在顾秉林主任的领导下,将会使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得到更深入更扎实的发展。
最后,我代表教育部感谢大家担任新一届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并祝大家身体健康。
吴启迪
二○○四年四月二十三日于北京
(根据讲话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