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在职硕士新闻
正文
字体:

200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

来源:编辑:发布时间:2005年11月28日

内容导读:
200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6分) 
  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呆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3.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发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所
  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7.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会议是
  A.古田会议 B.遵义会议 C.榜罗镇会议 D.瓦窑堡会议
  8.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当前阶段的中心任务是
  A.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力量 B.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C.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 D.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10.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三个有利于”标准
  1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
  A.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1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13.1989年美国布什政府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其核心内容是
  A.放弃对苏联的军事遏 ,停止核军各竞赛
  B.扩大自由国家大家庭,把苏联势力推回本土
  C.以实力为后盾,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
  D.把苏联和东欧国家纳入西方社会体系
  14.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是
  A.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 B.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加强国际干预
  15.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提出的“新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A.改善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 B.加强同日本的经济合作关系 C.调整同中东国家的关系 D.发展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16.1999年10月,国家立法机构拒绝批准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有核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俄罗斯 D.法国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4分)
   
  17.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8.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E.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
  19.某消费者的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
  A.购买商品房,合同约定房价30万元
  B.按购房合同约定,第二年付房款10万元
  C.缴纳房屋契税9000元
  D.在装饰材料市场现购材料5万元
  E.交付车库租金200元
  20.借贷资本和职能资本相比,其特点是
  A.一种资本商品 B.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
  C.一种独立形式的资本 D.采取G桮′的运动形式
  E.能够获得平均利润
  2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主观条件有
  A.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B.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 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E.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22.实现共同富裕的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B.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C.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E.社会主义本质内容
  23.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
  A.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B.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D.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E.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24.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
  A.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B.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C.国家结构的特点 D.政权组织的特点和优点
  E.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25.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A.体现了少数大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宰
  B.打破了世界殖民主义旧体系
  C.标志着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开始
  D.奠定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
  E.改变了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
  26.冷战后,北约加紧东扩,不断接纳新成员国。1999年接纳的正式成员国有
  A.波兰 B.保加利亚 C.捷克 D.爱沙尼亚 E.匈牙利
  27.1999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欢迎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作人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号召中国人民要
  A.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B.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D.坚定不移地保持社会稳定
  E.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独立的和平外交政策 28.1999年7月20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在今后六年内轮流担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是
  A.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 B.德国前总理科尔
  C.新西兰前总理普罗迪 D.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
  E.泰国副总理素帕猜
   
  三、简答题(共1题,5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9.简述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四、辨析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0.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1.股票价格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32.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34.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 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试述党的当时采取这一方针的基本依据。
  六、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结合所学的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5.以下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1979~1991年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小阶段;
  1979~1984年,是经济调整与改革的起步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其重点是农村改革,核心是解散人民公社、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则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创办了经济特区,对国企放权让利,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与经济责任制。
  1984~1988年,是推行全面经济改革的阶段,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主要形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期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从宪法上确认与保护了私营经济,国有企业探索了租赁制、股份制,新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颁《企业破产法》,价格管理由过去的调整为主改为放开为主,农产品生产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
  1988~1991,这一阶段的主线是治理整顿、维护稳定。在微观层面上,市场化程度仍在提高,定量票证逐步消亡,非公有制经济仍在以各种形式发展。1990年底上海、深圳成立了证券交易所,1991年底已有14家上市公司,1991年中国第一只B股向海外发行,等等。
  1992年之后中国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这一时期,市场化水平有了迅速提高。放开粮价、汇率并轨、分税制出台、颁布公司法、合同法等。1997年之后国企改革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正不断向纵深发展。
   
  材料2
  ①改变以来,我国大幅度减少指令性计划,总体上实行指导性计划。目前,已全部取消了农业生产领域的指令性计划,工业指令性计划产品也由1980年的120种减少到目前的12种,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
  摘自《 望》1999年第39期
   
   
  ②三种价格形式在各类商品定价中的比重
  年份 1987 1985 1988 1991 1993
  农产品收购 国家定价% 94.4 37.0 24.0 22.2 10.3
  国家指导价% 23.3 19.0 20.0 7.0
  市场调节价% 5.6 40.0 57.0 57.8 82.7
   
  零售商品 国家定价% 97.0 47.0 28.9 20.9 12.0
  国家指导价% 19.0 21.8 10.3 4.0
  市场调节价% 3.0 34.0 49.3 68.8 84.0
   
  工业生产资料 国家定价% 100.0 36.0 12.0
  国家指导价% 18.3 7.0
  市场调节价% 45.7 81.0
   
  根据《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1992?993)》资料整理
   
  材料3
  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年份 1952 1957 1965 1978 1998 1993 1998
  GDP(亿元) 679 1068 1716 3624 14928 34634 79553
  人雹GDP(元) 119 168 240 379 1355 2939 6404
   
  ②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学史专家安格•麦迪逊的计算结果,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1952年为5.2%,1978年5.0%,1995年这一比重超过11%。这是因为1978?995年期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上升为7.49%,而世界GDP平均增长率下降为2.7%。
  摘自《 望》1999年第39期
   
  我国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以及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茶叶、大豆、甘蔗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糖、原油产量分别居世界第四、五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上升到第七位。根据《 望》1999年第39期资料整理
  ③改革开放这二十年,告别了“大锅饭”,告别凭票供应,告别了缺衣少食的贫困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1949年到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增加到2162元,提高了48倍,其中最近这二十年,就增加了2028元。城里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1949年年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1957年达到254元,1978年提高到343元,199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元,扣除物价因素,最近这二十年实际增长2.2倍。摘自《 望》1999年第35期
   
  请回答
  ① 根据材料1,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②根据材料2,概括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③从材料3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变化。
  ④综合材料1、2、3,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一目标。
  36.以下是有关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材料:
   
  材料1
  世界及西方大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1年 
  1993年 
  1996年 
  世界 
  1991 
  2327 
  3319 
  国别 
  美国314 
  美国728 
  美国878 
  日本307 
  美国255 
  英国446 
  法国239 
  法国206 
  德国278 
  德国237 
  德国153 
  法国265 
  英国163 
  日本138 
  日本234 
  五国合计 
  1260 
  1534 
  2101 
  
  根据联合国《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资料整理
   
  材料2
  全球经济使得世界上所有生存有道的经济单位,都能够在需要发展时攫取自己所需的任何东西。他们不再需要就近寻找资源,也不必再仰赖政府的正式出力,就可以获得他国的资源或敲开消费者的大门。这种情况已使传统上扮演“仲价人”功能的民族国家及其政府变得无用武之地。全球市场靠自己的力量就运作得很好,因此民族国家再也不必扮演创造市场的角色。实际上,再在民族国家自己问题重重,大部分时间反而成为全球经济的绊脚石。假如情况许可,从全球角度所拟出来的问题解决方案会自行流通到有需求的地方而不必受到民族国家的干预。这种现象使得民族国家的仲介角色逐渐消失掉。那么谁能坐在全球会议桌前提出全球性解决方案,其资格就不再是根据人工划分的国家疆界,反而是更重视他所代表的地理区单位。
  摘自(日本)大前研一《疆界消失在无国界的世界上》
  材料3
  1999年9月21日,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前美国高级官员斯蒂格利茨对列强上就贸易自由化问题与发展中国家打交道方面的“虚伪”进行了抨击。他说,穷国对一种新的企图持警惕态度,即试图说服它们进一步向产品和劳务开放本国市场,它们的这种态度主要是因为“发 达国家的人们看来来很虚伪”。斯蒂格利茨说,一个最近的实例是,美国对本土制造商唯命是从,决定动用联邦反倾销法律来抑制自巴西、俄罗斯和另外一些国家的钢材。还有欧盟的农产品补贴问题。摘自路透社日内瓦1999年9月23日
   
  材料4
  美国的普遍利益在于鼓励那些被文化冲突分裂的国家通过共同利益的沟通走向一个发展的世界。美国的经济、政治利益在于确保世界如果走向一种共同的语言,那么它将是英语;世界如果趋向于建立共同的电信通讯,那么在安全和质量标准上它将以美国为标准;如果世界在电视广播和音乐上连为一体,那么节目和程序上将是美国的;如果世界要发展共同的价值观念,那么这些价值观念将是适合于美国的价值观念。 摘自(美)罗斯科普夫《是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赞美吗?》
   
  材料5
  如果第三世界在华盛顿发出了什么信息的话,那就是:我们仍然愿意为全球化付出代价。只要我们能确信,如果我们按规则办事,它就会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从现在起,我们要参与制订这些规则。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一个过程的一部份。” 摘自(美)《商业周刊》1998年10月19日评论《对自由市场的信心危机》
  请回答
  ①指出材料1反映的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②结合材料3评析材料2的观点。
  ③结合材料1,分析材料4所提观点的实质及其主要原因。
  ④结合材料5和材料1、3,阐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答案
  1.选择题:严格按答案给分。 
  2.简答题:要求按题意作出正确的回答,并作简要的说明。
  3.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中的理论或史实辨别正确与否,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并不要求与答案要点完全吻合。仅作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不说明理由,本题不给分。
  求与答案要点完全吻合。仅作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不说明理由,本题不给分。
  4.论述题:要求理论观点正确,论述符合逻辑,联系实际部分紧扣题意,不要采点给分。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16分。
  1.C 2.A 3.D 4.D 5.C 6.D 7.D 8.B 9.A 10.B 11.A 12.C 13.D 14.C 15.A 16.B
   
  二、下列每题中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4分。
   
  17.B、C、D、E 18.C、D 19.B、C、E 20.A、B、D 21.D、E 22.A、B、D、E 23.A、B、C、D 24.A、B、E 25.A、D、E 26.A、C、E 27.A、B、C、D、E 28.C、E
  三、简答题:共1题,5分。
  29.答案要点:
  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放的要求,其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2分)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1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2分)
  四、辨析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30.答案要点:
  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3分)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2分)
  31.答案要点:
  股票是投资者投入股份公司的实际资本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2分)
  但由于股票能获得股息收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行买卖,才有一定的价格。从理论上说,股票的价格不等于股票的票面额,也不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3分)
  32.答案要点:
  如果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来说,它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1分)
  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2分)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2分)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要求论述紧后题意,合乎逻辑。
  33.答案要点:
  唯物辨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4分)
  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4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2分)
  34.答案要点:
  中国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消灭的对象,是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是党的一贯政策。(5分)
  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建国后还需要它们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存在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的一面,对此必须加以限制,而不能任其自由发展。(4分)
  新中国成立前夕,重申这一方针,有助于防止出现“左”的偏差,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分)
  六、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35.答案要点:
  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改革。(2分)
  ②我国经济运行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变,市场开始的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分)
  ③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迅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2分)
  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这一目标,是因为市场经济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形式。(4分)
  36.答案要点:
  ①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西方五国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美国拥有明显优势。(2分)
  ②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作用不管发生多大变化,它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主体。从材料3也可看出,发达国家一方面宣扬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又搞贸易保护主义,说明国家维护本国利益的作用并未消失。(2分)
  ③实质是企图将全球化变为美国化。主要原因是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并有独霸世界的战略企图。(2分)
  ④经济全球化是当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现有的世界经济规则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制订规则,并加快自身的发展。(2分)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