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一、不善于把错误观点与有关原理进行“对号入座”,用考纲规定的原理批判错误观点
例题1 1995年理科辨析题:“政府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不管这些少数人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入的名义。”
分析 本题一般考生都能指出命题的错误,但——些考生不明确应用马克思主义有关国体与政体的原理来进行分析。答题时应从下列两方面阐述。
第一,任何政府都是由少数人组成的,但政府作为国家政权机关是有阶级性的,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在资本主义国家,不管是“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无论采取何种政体,其政府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第二,在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政府也是由少数人组成的,但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为多数人服务的政府。因此,这一说法混淆了不同国体的本质区别。 ’
例题2 1993年理科论述题: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仍然存在着失业工人,据美国劳动部宣布,1992年5月份有950万人失业,失业率达7.5%。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阐明这一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
分析 此题是代表性的论述题,要求用有关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该题要求联系的“实际”是具体的、明确的,但要求阐述的原理并没有像一般论述题那样在题干中具体提示。一些考生作了错误的回答,甚至就事论事,完全不提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因此,在回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究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什么原理。题目涉及的是美国这样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失业的事实.要说明这个事实,就要想到马克思主义关于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原理。掌握这一思路并能用原理去分析题中所给实际,此题的解答就不会有大的差错。
(答案)
(1)近几年美国经济—直不景气,失业人数时多时少,但始终存在着失业现象。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相对人口过剩形成—的原理才能正确分析这个问题。
(2)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
(3)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积累的进展,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这必须造成两种对立的趋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社会上劳动力的供给在绝对增多。两种趋势的发展,会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二、将错误的命题当作正确的命题
1997年文科辨析题: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分析 此题前提是正确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因此社会历史有重复性。但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一再表现,并不是说以前的任何历史事件都会在以后的历史事件中重复出现。社会历史事件不可能重复出现。但是一些考生却把这一命题看作是正确的,这表明他们没有准确地掌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其重复性的含义。
第二部分 没有掌握题型的要求
一、没有掌握辨析题的要求
例题:1994年理科辨析题:“资本主义民主是虚伪的、不真实的民主”。
分析本题是观点正确的辨析。但是,该题是辨析题,按照这类题的要求不仅要求对命题作出判断,而且要求对命题作出分析,这就需要指出,资本主义民主还有其真实的一面,在资本主义社会对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的无产阶级来说,这种民主才是虚伪的、不真实的。而对资产阶级来说,则是真实的。但是一些考生在答题中只是简单地作出判断,这就使答案不完整。
二、没有掌握材料题的要求
1.没有根据材料题要求,对所阐述观点展开分析。
例题:1997年理科材料题
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让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①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⑧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②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分析本题是材料题。这类题不仅要求准确回答,而且还要求进行简明分析。如第①问要求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许多考生都指出了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的积极意义及其错误,但却很少有考生具体说明这一观点的错误之所在,即说明这一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的差别去说明社会制度的差别。再如第⑨问要求比较恩格斯与孟德斯鸠的不同之处,需要指出,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但一些考生没有展开分析,对恩格斯的话进行评价。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此外,还有一些考生在卤答第②问时,不会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在回答时,应从材料2、3中,尤其从材料3中获取信息,并根据已学过的原理对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阐述,指出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2.不会按照材料题要求进行比较
例题:1996年理科材料题
材料1
恩格斯指出:
“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是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
材料2
波普尔认为:
“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象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一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摘自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
材料3
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的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
“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的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须被抛弃。”
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
请回答:
①材料l、2、3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上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②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和波普尔科学发展的不同认识。
②参照材料2,简要评析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分析本题是—个具有代表性的材料题,在答题时要注意材料题的要求。材料题要求考生能利用材料进行归纳和比较。
①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恩格斯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和不断证伪的过程。
②波普尔着眼于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指出科学的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是有启发的,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以致从片面真理引出错误结论。
第①问是要求对思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的观点进行归纳,多数考生答得较好,能正确指出三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说明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但是有部分考生对②、③两问答得不太好,主要原因是对波普尔的观点不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完全肯定他的观点,以致比较不出恩格斯和波普尔观点的不同,也无法进行科学的评价。
第三部分 不善于从考题中获得信息
例题: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举行了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处理南北关系问题上各国首脑各持己见,现将外国有关报道摘录如下:
材料1
法国总统密特朗呼吁为援助发展中国家而创立“社会发展契约”和设立世界金融交易税。他解释说,与穷国签订的“社会发展契约”旨在为准备“严格遵守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劳动权利公约”的政府所作的努力提供资金,这些契约将在国际劳工组织和同隶属于或不隶属于联合国的国际组织进行谈判后签订。
密特朗明确指出,这是“对那些希望更好地保障其公民,特别是儿童的权利的国家所作的努力提供支援的一个逐步而实际的办法”。他说,这是“一切的基础,其余一切都只是空话。”
他还说,必须“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新的意义,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应成为政治决策的落脚点。”
材料2
美国副总统戈尔在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说,美国将通过非政府机构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更多的援助,以在地区范围内加强小型商业活动和民主制。这标着着美国发展政策重心的转移。
作为一位民主党人士,戈尔清楚美国正在进行一场关于社会福利和发展援助的“激烈的政治斗争”。戈尔强调了依靠地方机构,而不是政府大力参与行动的重要性。他说,所谓新的伙伴关系倡议是为了“授权给小型商业活动和促进经济发展……加强非政府组织在发展计划中的作用……和帮助受授国在地方一级加强国家民主制”。
材料3
南北之间的分歧,一直是在起草向贫穷和不公正现象宣战的首脑会议决议的讨价还价过程中的明显特征,今天在一些国家元首谴责他们称之为援助国的说教时再次冒了出来。
加蓬的老资格的总统奥马尔-邦戈嘲笑得非常尖刻。他说:“你们利用了非洲,而当你们吃饱了肚子的时候,你们却要非洲不要那么别扭。”
赞比亚总统说,发展中国家受到了它们所欠的千百亿美元债务,以及对它们的出口的限制和为改善它们的经济而实施的国际计划的社会影响的束缚。
材料4
古巴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指出虽然这里的与会者们有着崇高的理想,但是在一个原材料贱买工业品贵卖因而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世界.上,是不会有社会发展的。最需要人才的国家,人才被掠夺;利率越来越高;外债高达1.5万亿元美元,造成严重恶果;资金从穷国流向富国。
他指出,在存在妇女和种族歧视的地方,是不会有人权的。在自私自利的地方,是不会有团结的。
古巴主席还揭露了霸权主义和任何借口对第三世界小国的干涉。他说,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有社会发展的。
材料5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今天在此间召开的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指责西方利用人权问题和人们对环保问题的关注来遏制发展中国家。他说,多年以来,在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发展中国家及其人民只不过是牵线木偶”。如今,北方工业化国家将拉美和东南亚经济的高增长率视为对它们的威胁。在殖民地时代,“北方在搜刮尽了本国的这些财富之后,又在统治我们的时候,榨取了我们国家的财富”。他说:“现在,他们企图利用包括人权、社会条款和环境的条件限制来抑制我们的经济增长。”
他说,“尽管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经济存在弱点,但是西方国家只允许奉行一种西方模式。它们不承认所谓经济增长火车头的明显失败”。西方“还是实行改革为好,而不要企图顽固地坚持其立场并对别人指手划脚。”
请回答一
①根据材料1和2,指出法国和美国就处理南北经济关系打算采取的新举措的异同。
②参照上述材料,指出当前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具体经济原因。
②在材料3中,邦戈总统认为有关富国没有理由指责非洲“别扭”,对此应如何理解?
④结合上述材料,指出解决南北矛盾的正确途径。
分析本题是1996年文科《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一个考题,着重考查对南北对立的原因及其解决的途径的理解。
在四个提问中第②、④问比较容易,多数考生能根据学到的有关原理、知识,阐述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原因,指出,南北之间不平等贸易、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出口的限制是南北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许多考生也能较好阐述解决南北矛盾的正确途径,指出应做到(1)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南北之间的经济关系实现真正的公正合理、平等互利。(2)把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世界发展的重点,发展中国家也要搞好自身的发展。(3)反对把政治问题同经贸问题混为一谈,在处理经贸关系时不得附加政治条件。
但是,一些考生对第①问和③问的问答不够准确。在第①问中,一些考生不能概括出美法就处理南北经济关系采取新举措的共同点是两者都试图通过经济援助干涉受援国的内政。不同处是法国试图通过签订“社会发展契约”的作法直接向受援国政府施加压力;美国企图通过非政府组织提供援助的办法,依靠受援国地方机构间接向该国政府施加压力;在第③问中一些考生不能正确指出邦戈总统对富国嘲笑的含义。应该指出,非洲国家之所以社会发展落后,既有当年西方国家殖民统治的历史原因,也有南北经济不平等、不公正的现实原因。